第186章:发难继续

 韩启贤不仅要求解释概念精髓,更要结合实例分析如何践行,难度极大。-p′f·w^x¨w`._n?e/t\这是要逼秦无邪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上都露怯!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秦无邪! 

 秦无邪心中感到诧异,他完全没有想过这韩启贤会提出“中庸”。 

 脑海中迅速闪过蓝星华夏先贤“朱熹”对中庸的阐述。结合在此世翻看过的大陆见闻,缓缓开口,声音蕴含着玄气,传遍广场。 

 “韩院长此问,似有意首指儒道根本。秦某浅见,中庸者,非庸碌无为,亦非折中调和,无原则之墙头草。” 

 其精髓,在于“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在于“时中、因时制宜”,把握恰到好处的度,追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和谐境界。 

 譬如治国,过刚则易折,如数千年之前的“商皇朝”暴政,二世而亡!过柔则又失威,如千年前的“御皇朝”之积弱,丧权辱国。 

 唯行中庸,方能宽严相济,张弛有度! 

 陛下治国,对内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此乃“仁”之柔。对外整饬武备,北击蛮庭,扬我国威,此乃“义”之刚。 

 刚柔并济,方为中庸治国之道! 

 “再如民生,赋税过重则民不聊生,过轻则国用不足。¨第+一′看,书_枉\ +冕\废?悦-读-取其中道,量入为出,藏富于民,方为长久之计。” 

 “又如律法,过于严苛则民怨沸腾,过于宽松则纲纪废弛。” 

 “唯有法度严明而量刑公正,方能令行禁止,国泰民安。此皆中庸之道,于国于民之践行。” 

 秦无邪引经据典(他在秦府的藏书阁中看过这片大陆的风云志),结合大乾实际,顺便拍了萧御天一个隐晦的马屁。 

 将朱熹“中庸”的精髓和在政治民生中的实践剖析得清晰透彻,深入浅出。 

 尤其是指出“中庸”非折中调和,而是“时中”与“度”的把握,更是点中了要害! 

 广场上顿时响起了一片低沉的惊叹声,连站在高台上的文渊公都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萧御天嘴角也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