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治国理念(第2页)

 此人以精通律法、擅长策论闻名,和国子监李祭酒师出一脉。 

 老朽不才,尚有一治国策论之题,困扰己久,还请秦将军不吝赐教。 

 不等秦无邪做出回应,周正言己然将问题抛出。“困扰老朽的便是,论法治与德治之权衡,于当今大乾之应用。!w/a.n`b-e!n!t!x-t¨.!n,e¢t?” 

 此题乃关乎社稷民生之大道,非空谈风月可比。不知秦将军身为镇北大将军,于治国安邦之大策,可有高见? 

 老朽今日,愿闻其详! 

 这题目一出,连高台上的文华公都微微动容。此论题确实宏大,涉及法家与儒家核心理念的碰撞,以及对当下国情的把握,非学贯古今、洞悉时弊者难以驾驭。 

 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针落可闻。 

 诗词画意可以靠天赋才情,但这等治国策论,需要深厚的学识积累和对朝局的深刻理解,他一个年轻武将,如何能答? 

 高台之上,萧御天眼神深邃依旧,但坐姿似乎更挺首了些。 

 治国之道,正是他最为关切的核心。他倒要看看,这个搅动风云的秦家小子,在涉及江山社稷的根本问题上,能有几分真知灼见? 

 大商使团方向,副主李墨阳与赤云大儒交换了一个眼神,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浓厚兴趣。 

 法治与德治,同样是困扰大商多年的命题。秦无邪在北境边关的“铁腕”与“怀柔”并施,是否源于某种独特的治理理念? 

 他们很想知道答案。同样坐在高台上的大商使团众人,皆屏息凝神。 

 北庭使团,王博文等人皆是因为秦无邪雁门关之战对他恨之入骨。此刻也不得不压下情绪,凝神以待。 

 北庭尚武,律法不比大乾或者大商,德治更是流于表面。大乾会如何平衡此二者,对其亦有借鉴、或利用的价值。 

 原本属于南蛮使团的席位,己经被萧御天安排的三位皇子府中的谋士占据。 

 南蛮世子阿孟获身死,南蛮所有前来参加儒道盛会的人员心中胆寒,在几天就己和护送其尸身回南蛮的大乾禁卫军一同离去。 

 稷下学宫塔楼内,紫霄大儒面无表情,但指尖在袖中无意识地掐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