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 章 搜寻宝册2.0版本

 与此同时,在大明京师,朱由校也在为日后平定江南东林士绅集团做准备,在北首隶效仿太祖年间,大力兴办社学。¢0`0?暁\税\惘, ¢埂?辛~醉¨全? 

 规定凡民间子弟年满八岁,必须送入学堂读书,学制五年。 

 就读期间,朝廷对其家庭给予税负减免等政策优惠。 

 若父母不送孩子入学,朝廷将予以追究,轻则罚款,重则罚款并施以杖责。 

 而孩子们在学堂求学期间,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全部由朝廷负责提供,表现优异者,朝廷还会给予嘉奖。 

 此令一出,整个北首隶人心振奋。 

 要知道,太祖年间广泛兴办社学,使得百姓读书识字率大幅提高,朝堂官员中平民出身者近乎占了半数。 

 读书识字科举为官,不再只是士绅权贵的特权,也成为普通百姓向上晋升的渠道。 

 然而,历经两百多年,读书识字如今己成为士绅权贵阶层的专属,寒门子弟求学之路无比艰难,尤其是北方学子。 

 这也致使朝堂之上,南方士绅出身的官员日益增多,北方士绅出身的官员逐渐减少,寒门子弟更是越来越少。 

 如今朝廷重新推行社学,并给予诸多政策扶持,无疑给底层百姓带来了希望。 

 一时间,朱由校人气高涨,百姓纷纷赞誉他为“圣人天子”。 

 至于兴建学堂一事,由工部尚书徐光启与五军都督府中军右都督定远侯邓文明全程负责。 

 之后,朱由校在御书房召集内阁、八部、五军都督府等一众重臣,共同商议如何说服户部尚书郭允厚出资。 

 原因很简单,想从郭允厚手中掏出银子,实在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是兴办社学这样的大工程。 

 朱由校原本准备了诸多说辞,可还没等他开口,郭允厚便拍着胸膛表示,这笔银子户部出了,绝对全力支持。 

 这让朱由校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心想这郭老抠该不是最近吃错药了,怎么变得如此大方? 

 看着朱由校满脸狐疑的表情,郭允厚笑着解释道:“陛下,若是别的事情花钱,老臣确实要再三斟酌衡量。 

 但如今推行社学这般大事,老臣理当全力支持。 

 如今天下学子,南方士绅子弟占了七成,北方仅占三成,早己打破了太祖年间定下的南六北西的平衡。 

 更何况,如今的学子大多出身官绅世家,寒门子弟少之又少,这使得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员皆为士绅出身,寒门出身的官员寥寥无几。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 

 这些官员只顾勾心斗角,谋取自身利益,将天下百姓的生死置之不顾。 

 如今朝廷重新推行社学,这无疑是撬动了士绅根基的一块砖。 

 只要这块砖被撬动,士绅的根基便不再稳固。 

 接下来,朝廷一鼓作气,只需十数年时间,便可彻底瓦解士绅的根基。” 

 听到郭允厚这番回答,朱由校内心一阵自责,意识到自己小瞧了郭允厚。 

 没想到郭允厚竟有如此胸怀与格局,随后对郭允厚大加称赞。 

 与此同时,北首隶修建学堂、兴办社学的工程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天启时报》对此更是大书特书,众多寒门出身的学子也因此重新燃起了希望。 

 朝堂上一众保皇党官员纷纷上奏折子,表示全力支持兴办社学一事。 

 就连北首隶巡抚刘宗周、顺天府尹黄道周、天津巡抚朱童蒙也一同上折子。 

 希望朱由校在兴办社学时,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启蒙书籍外,还能增添一些其他书籍,不要仅仅局限于儒家的西书五经。 

 朱由校深以为然,随即命内阁为社学重新制定教学书籍。 

 皇家科技院院长王征与一众科技院成员也上奏表示支持,其中不少人拿出自己的著作,希望能教授给孩子们。 

 内阁经过一番仔细考量,还真从这些著作中挑选了不少,纳入社学规定课程之中。 

 并且,朱由校传旨给正在南方办案的邹元标和官应震,让他们在返京时,从南方挑选一些新兴学说的学子前往社学任职,期望能给百姓和朝堂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