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 章 缅甸军情(第2页)
四川副总兵秦邦屏率5万兵马、贵州总兵鲁钦率3万兵马赶来支援。
援军抵达后,赵率教留下5万兵马,分别驻扎在云南各地,其余18万兵马尽数带至边境,磨刀霍霍准备作战。
这一举动把缅王阿那毕隆吓得不轻,他急于停止与暹罗的战斗,抽兵回援抵御大明。
但暹罗上下却不干了,你阿那毕隆把暹罗当什么了,想打就打,想停就停,于是死死纠缠,致使缅军无法及时回援。
赵率教得知这一情况后,与鲁钦、秦邦屏、杨国柱等人心里乐开了花,直呼天赐良机。
考虑到缅甸多山地树林,不适合大军大规模作战,他们商议后决定兵分四路,从八关出兵,同时攻打孟广、孟乃、蛮莫。
赵率教用兵向来狡黠,18万兵马集结在八关后,并未急于出兵,而是先派少数人马潜入缅甸境内,探查虚实、打探军情。
随着大明军队在边境集结,八关以外的不少土司人心惶惶。
那些在东吁王朝担任官员的土司纷纷派人前来打探情况,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了一跳。
原来,这些土司本就对阿那毕隆的压迫忍无可忍。
他们原本跟着大明混的好好的,却被东吁王朝吞并,且东吁王朝实行高压政策,虽给他们委派官职,却大力压榨,还派人监督。
于是,不少土司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大明,并主动提出为大明军队带路。
发展到后来,大明派出的探子甚至能光明正大地打探情况,不少当地土民还主动询问大明何时出兵,他们已经等不及要梳中分给大明军队带路了。
缅王阿那毕隆也开始调兵遣将,聚集10万兵力准备抵挡明军进攻。
可左等右等,明军却迟迟不进攻。
最后阿那毕隆实在按捺不住,派使者前来询问明军究竟几个意思,到底打还是不打。
赵率教答复的很干脆,粮草还多,等吃完就打。
使者听后当场愣住,将消息带回给阿那毕隆。
阿那毕隆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大家都觉得明军此举可能是打算以战养战。
这一结论让缅甸君臣惊恐万分,他们深知以战养战意味着什么,20万没了粮食的明军一旦冲入缅甸境内,必定烧杀抢掠,天知道他们还会干出什么疯狂的事来。
但此时,缅军精锐仍在湄南河与暹罗交战,短时间内无法抽身。
阿那毕隆想出一条“妙计”,派人给赵率教送去钱粮,希望延缓明军进攻时间。
赵率教确认钱粮无误后,充分展现出“辽东第一诈骗犯”的本性,毫不犹豫地全盘接收,并让使者传话,称送来的粮草金银太少,还得再加。
使者赶忙将消息告知阿那毕隆,阿那毕隆一咬牙,又给赵率教送去一批钱粮。
赵率教再次照单全收。
如此反复,隔了十天,赵率教又派使者去催,称粮草吃完了,钱也花光了,问缅甸还送不送,不送就要打过去了。
一来二去,阿那毕隆先后被赵率教诈骗了四次。
当明军使者第五次来催促时,阿那毕隆懊悔不已,恨不得扇自己两巴掌,怎么就想出了这么个馊主意。
此时,缅甸文武大臣纷纷劝说阿那毕隆再相信明军一次,否则明军真打过来就麻烦了,毕竟万历年间邓子龙率领明军曾攻破过缅甸首都阿瓦。
阿那毕隆此时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一咬牙再次给明军送去粮草和金银。
但他高估了手下臣子,这些文武大臣都在为自己打算。
他们心里清楚,大明若真攻打缅甸,缅甸根本抵挡不住,于是纷纷琢磨着如何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