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徐州问题(第3页)
郭允厚神情凝重地开口:“侯爷、魏公公、殿下,大明运河积弊已久,背后利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今徐州运河被堵,若要疏通,只能依靠平江伯陈启及其麾下漕兵,再加上当地百姓。
他若不配合,咱们总不能带着五万大军去挖运河吧?
这事难办啊。
更何况还有南漕帮,这江湖帮派号称有四十万帮众,声势远超北漕帮。”
江宁面无表情,温体仁开口道:“郭大人此言差矣。
陈启身为漕运总兵官,若敢不配合、私下使绊子,便是自寻死路。
至于漕帮,就算有四十万帮众,终究是江湖帮派。
正德年间,武宗皇帝连运河八大漕帮都能镇压,如今咱们为何不能效仿?
别忘了,咱们带了五万大军,只要他们没公然造反,便是大明子民,就得听朝廷号令。”
见温体仁打算动武,郭允厚赶忙反驳:“温阁老,咱们此次南下目标是江南士绅,若在徐州大举兴兵,把江南那群人逼急了,他们扯旗造反,得不偿失啊。
老夫意思是,处理此事须得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动用大军。”
随后,温体仁与郭允厚展开激烈辩驳。
江宁一言不发,两人各有考量,倒也都在理。
就在这时,朱由检猛地一掌拍在桌上,冷声喝道:“吵什么吵!”
他环视众人,沉声道:“徐州地方,历来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言说。
但历代史家都注意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决定了多少王朝的兴衰存亡、此兴彼落,故而古来有问鼎中原之说。
当年太祖北伐,征北大将军中山王徐达率三路大军会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前元末帝便见大势已去,仓皇北逃。
正德六年,白衣贼刘六、刘七作乱,
朝廷调边军平叛,在徐州城外大获全胜。”
“我不明白,为何大家都在说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咱们注定凶多吉少?”
朱由检语气激昂,“天启二年,本王随二哥率军出征,平定西南,西南数省遂归安定。
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犹在眼前。
短短两年,难道这徐州就成了咱们的葬身之地?”
“无论怎么说,咱们麾下五万大军都是精锐,足以以一当十。
反观陈启麾下,号称十万漕兵,实则一群酒囊饭袋,能拉出两万人,都算他能耐。
再加上漕帮那四十万废物,咱们五十万对他们四十二万,优势在我!”
他目光扫过众人:“若你们还觉得徐州是块难啃的骨头,不妨上书辞官,去西山煤矿挖煤,给朝廷发光发热!”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众人全愣住了。
江宁却满意点了点头。
此次南下,本就是军事手段为主,政治手段为辅。
郭允厚思考问题太过政治化,毕竟是传统文官,缺了他与朱由检这般的决心魄力,也没有温体仁那种对进步的渴望。
一旁的老魏全程一言不发。
当初朱由校提拔他对抗文官时,他便清楚自己只是皇权的代言人,天子手中的一把刀,为此愁白了头。
老魏虽有些手段,却文化太低,动脑子向来不是强项。
自打江宁入朝,这难题才彻底解决,他也在“动脑子”和“动刀子”之间选了后者。
这几年一路走来,多少事都是江宁在背后摆平,他自然不会耗费脑力去琢磨徐州的事。
帐内一时寂静,唯有烛火摇曳,映着众人各异的神色,徐州这关,看来是非过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