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老朱的龙兴寺(第3页)
江宁、老魏、温体仁,朱由检几人却没这兴致,索性在寺内四处闲逛起来。
朱由检说起太祖老朱在皇觉寺的种种传说,言语间难掩悲伤,这并非什么荣光事迹,而是他老祖宗老朱当年的血泪史。
温体仁则引述《太祖实录》中老朱亲口所述的出家经历,听得朱由检和老魏直抹眼泪。
江宁心中明白,世人常称朱元璋为和尚皇帝,实则是个误区。
当年老朱在皇觉寺做的是杂役,并非真正的和尚。
元朝时社会等级森严,除了四等人之外。
更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排序,和尚属上三阶,算得地主阶级。
而老朱最多算编外人员,若真是和尚,也不会被逼到投军起义的地步。
想到这里,江宁不禁感慨,元朝末年群雄并起,谁能料到,那个太平乡顾庄村的放牛娃、皇觉寺的小沙弥,竟能一路逆袭,扫灭群雄、一统南北,建立大明王朝?
这一路,是传奇,更是血泪。
从太平乡的家破人亡,到皇觉寺的青灯古佛,从淮西古道上的游方乞食,到滁州城的刀光剑影,再到鄱阳湖的战火冲天,老朱从芸芸众生中崛起,每一步都浸透着刀光剑影。
他经历各种苦难,闯过无数死关,从不畏惧权威,更不惧怕强敌。
一个又一个比他强大的对手,最终都倒在他的脚下。
最终,他登上龙椅,成为大明开国之君,九五至尊。
用后世的话说,老朱的一生太过传奇,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此刻,江宁能体会到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磨难。即便让老朱自己重走一遍他曾经走过的路,恐怕也未必还能成功。
老朱的路,本就是九死无生,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江宁愈发能体会,当年老朱说出“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时,那份豪情壮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有人说,老朱当年一直在猥琐发育,从未正面抵抗元军,全靠刘福通、陈友谅等人在前头硬扛,这种说法实际是错误的,老朱可没少和元军正面硬刚。
也有人说老朱的成功太过简单,得马皇后相助有了原始资本,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最后派兵北上便一统天下。
可江宁深知,马皇后当年只是滁州义军首领郭子兴的义女,并非亲生女儿。
所谓原始资本,全是老朱凭自己拼杀挣来的,郭子兴不过给了老朱一个起步的机会,而当年比老朱机会更好的人多如牛毛,最终却只有老朱笑到了最后。
对于马皇后,江宁始终心怀敬意。
封建时代里,她的贤良被后世津津乐道,老朱与她,算得上是夫妻店成功上市的典范。
而说起老朱的对手,江宁可是读过老朱的登基诏书全文,被老朱击败的对手加起来快有一个加强营了,而且这些人个个都是一方枭雄,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这时,温体仁忽然讲到,老朱当年在皇觉寺时,常被寺内僧人刁难,逼得他外出云游数年。
后来他重回寺中,发小汤和已投身义军成为千户,给他送来一封信,邀他加入义军。
老朱当时还在犹豫,此事却被寺内僧人知晓,要去官府举报老朱,正是这最后一逼,把他推上了那条起义之路。
朱由检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感慨:“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龙兴寺的僧人当年虽刁难过太祖爷,却也让他活了下来。
若不是最后逼他那一把,太祖爷说不定就一辈子在寺里混日子了,哪有后来的大明?”
江宁也感慨道:“或许这一切,真的是命中注定吧。”
太阳落山时,慧海禅师招待众人吃了顿斋饭,随后众人辞行。
慧海禅师亲自出门相送,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这才长长松了口气,这几位实在太吓人了,在他眼中哪里是什么当朝亲王、天子红人,分明是几个天降灾星。
如今平安送走,他总算能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