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盐税始末(第2页)
温体仁拿起账册翻看,江宁则问道:“马大使你的话,本侯有些听不明白。”
马文昌以为江宁在试探,知道得说些实在的,咬牙道:“回禀钦差大人,下官几日前便到了凤阳,见城内大批兵马调动,像是奔着两淮30个盐场去的,才斗胆求见。
两淮30个盐场共有灶户七万五千四百八十一户,算上家中老小,足有二十多万人靠盐场过活啊!”
江宁点头:“你说的这些本侯知道,但本侯只是派兵控制盐场,并非要断他们的活路。”
马文昌连忙道:“回禀钦差大人,数十日前,扬州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来人传话,说朝廷钦差要加征盐税,且要加三成。
盐商收盐本就压价极低,再加三成,灶户们怕是活不下去了!
所以下官才赶来求见,恳请钦差大人给两淮灶户留条生路!”
江宁眉头紧皱,冷声道:“本侯从未说过要加盐税。
派兵控制盐场,只为清查账目,至于灶户的工钱,全部加倍发放,他们照常干活便是。”
马文昌顿时喜上眉梢,忙问:“钦差大人说的可是真的?”
赵枫在旁冷喝:“大胆!
竟敢质疑钦差大人的话!”
马文昌赶忙道:“下官失言,还望钦差大人恕罪!
实在是这几年两淮灶户过得太苦了。
下官来凤阳前,清河盐场已有灶户准备闹事,被下官好说歹说劝住,才斗胆来此验证消息。”
江宁点了点头,他自然清楚两淮盐场灶户的生活困苦,随即道:“起来回话吧,不必跪着了。”
马文昌如蒙大赦,颤巍巍站起身。
江宁又问道:“你带来的这本账册,又是怎么回事?”
马文昌赶忙解释:“回钦差大人,这是下官搜集的扬州盐商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巡盐御史相互勾结贪污的罪证。
我大明自太祖爷登基后,定纲盐制,用中开法,总计十纲,每纲二十万引,分大引四百斤、小引两百斤。
可自弘治年间改中开法为折色法后,扬州盐商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相互勾结,每年早早便内定了盐引,从灶户手中收盐的价格越压越低,朝廷还时常加征盐税,灶户日子愈发艰难。
更要命的是,万历二十年以后,各大盐商拿着小引,却按大引四百斤的量收购,价格还一压再压。
灶户本就困苦,如今要多产近一倍的盐,却分文不赚,早已撑不住了。
外加扬州盐司每年还要从两淮盐场白拿二十万斤盐,灶户们都被逼得卖儿卖女了!
所以下官听说朝廷又要加税,才第一时间赶来凤阳。”
江宁眉头紧锁,他知道朝廷盐税有亏空,却没想到严重至此。
一旁的温体仁放下账册,闭目沉思片刻,脸色阴沉地开口:“侯爷,两淮产盐占我大明总盐量的三分之二。
太祖洪武五年定纲盐法,用中开法,弘治年间改折色法,纲盐引数未变,盐税却越收越少,根本原因就在盐商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购买小引,实则按大引四百斤收购。
且盐司衙门每年还要从各大盐场白拿的二十万斤盐,定然是拿去当私盐贩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