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他哪来的那般威势(第2页)
这看似是职责分配,实则是未来权力格局的预演。太子一派与楚王一系的官员唇枪舌剑,引经据典,各不相让。~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太子温文尔雅的面孔下藏着不甘,一向胆小的楚王眼神中也透着执拗,两人都极不愿放弃这随驾北上的机会——那意味着能在迁都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在父皇眼皮底下展现才能、巩固圣心。留守金陵,无异于被暂时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要等到半年后新京尘埃落定才能动身北上新都,半年时间,其中变数太大。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只有大臣们或激昂或低沉的争论声在巨大的空间里回荡。就在这针锋相对的当口,一名值殿太监躬着身,碎步疾趋至丹墀之下,尖细而清晰的声音打破了僵局:
“启奏陛下!锦衣卫指挥使,靖安侯李珩,带伤来上朝!人己在殿外跪着侯诏!”
“嗡——”的一声,整个议政殿瞬间鸦雀无声!方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文武百官,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所有的声音戛然而止。无数道目光——惊诧的、探究的、担忧的、幸灾乐祸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齐刷刷地转向了殿门口的方向,又小心翼翼地觑向上方龙椅上的皇帝。
迁都的争执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李珩”和“带伤”这两个词紧紧攫住。忠顺王的影子,如同阴云般瞬间笼罩了每个人的心头。
端坐龙椅之上的皇帝闻听奏报,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蹙,随即故意沉下脸,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悦和关切,清晰地响彻大殿:
“这个混小子!身上那伤口,朕记得清清楚楚,到如今还不曾愈合!朕明明下了口谕,让他在家安心养伤,他倒好,如今竟又巴巴地跑来上朝?年轻人这股子不要命的劲头儿,着实惊人!快宣他上殿!一旁赐坐!” 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威严,那“不要命似的”几个字,咬得格外重,既是责备,更是在向满朝文武传递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朕对这个靖安侯,是疼惜的!尔等,最好掂量清楚!
这信号,清晰得如同殿外的阳光。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人精?皇帝这番看似斥责、实则充满了回护与关爱的言语,以及那破天荒的“赐坐”恩典,无一不是在昭告天下:靖安侯李珩,是朕的心腹近臣!谁若想趁他伤重之际落井下石,或者借忠顺王之事攻讦于他,最好先想想后果!要知道,此刻连太子、丞相以及几位内阁重臣都还在殿中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