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金殿赐婚风波恶,潇湘馆中心如灰(第2页)
她看着那片她亲手种下的竹子,看着那清冷的月光,洒在竹叶之上,碎成一片片冰冷的银霜。
许久,她才缓缓地、缓缓地转过头,看着哭得肝肠寸断的紫鹃,脸上,竟露出了一抹凄美而又空灵的笑容。
“哭什么?”
她的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却又带着一种勘破生死的淡漠,“这,原就是我的命。”
她低头,看着自己那双纤纤玉手。
这是一双写诗、作画、弹琴的手,一双不染凡尘、只属于风花雪月的手。
可她的命运,却从来由不得自己。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如同一株无根的浮萍,看似高洁,实则,一阵风,便能将她吹得不知所踪。~d.u_o′x^i~a?o?s+
h_u`o·.′c^o~m¨
她曾以为,宝玉是她的归宿。
那个能懂她诗中意,能惜她心头愁的少年,是她在这冰冷世间唯一的知己与暖阳。
可她忘了,知己,是换不来柴米油盐的。
暖阳,也是照不进这深宅大院的、最阴暗的角落的。
而贾环……
林黛玉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少年的身影。
那日秋爽斋的霸道诗句,那日西山围场的惊天一箭,那日紫宸殿前的侃侃而谈……
他像一把最锋利的刀,用最冷酷、最决绝的方式,劈开了这个虚伪的世界,为自己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与宝玉,是光与影,是冰与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永不相交的世界。
将自己嫁给他,嫁给这个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充满了铜臭与杀伐之气的“俗人”。
这,是何等的荒唐,又是何等的……公平。
“紫鹃,”
林黛玉轻轻地道,“扶我起来。”
她走到妆台前,看着镜中那张泪痕未干、却依旧绝美的脸,缓缓地,将头上那支代表着少女身份的珠钗,取了下来。
“去,将我父亲留下的那些遗物,都拿出来。”
“去,将那箱子最好的文房四宝,都备好。”
她的声音,恢复了一丝清冷与平静。
“圣旨已下,哭闹无用。从今天起,这潇湘馆,便再也没有林姑娘了。”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一字一顿,仿佛在说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的命运。
“只有……贾提举的平妻,林氏。”
……
缀锦阁。
当探春将宫中赐婚的消息,急匆匆地带给薛宝钗时,宝钗正在灯下,一丝不苟地核对着从江南送来的、第一批棉花采购的账目。
她听完,手中的算盘,只是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了那平稳而有节奏的“噼啪”声。
“姐姐坐下喝杯茶,莫要着急。”
宝钗抬起头,脸上依旧是那副温婉娴静的笑容,仿佛听到的,不是一件足以颠覆她未来命运的大事,而是一桩无关紧要的邻里闲话。
探春看着她这副模样,心中愈发地焦急与不解:“宝姐姐!你……你怎么一点都不急?那可是林妹妹啊!圣上这旨意,分明是……”
“我知道。”
薛宝钗打断了她的话,她放下算盘,为探春斟上一杯热茶,动作从容优雅,一如往昔。
“妹妹知道,圣上这是在为三弟,也是在为我,为这缀锦阁,再添一道‘枷锁’。”
她吹了吹茶杯上的热气,声音平稳地道,“林妹妹才情高绝,其父林如海,又是前科探花,巡盐御史,在江南文人清流之中,门生故旧无数,声望极高。圣上将她指给三弟,一则是为了拉拢这股清流势力,为日后推行新政铺路。二则,也是用林妹妹这‘风雅’之名,来中和一下三弟身上那过盛的‘杀伐之气’。”
“至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