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漕龙断脉锁京师,林氏泣血书问天(第2页)
她深吸一口气,那股属于林如海的、清流文臣的傲骨,与她自身那份不让须眉的坚韧,在这一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她提起笔,笔尖饱蘸浓墨,落于纸上。
她写的,不是求情的信,不是辩解的状。
而是一封,足以让天子动容,让百官汗颜的……
《泣血三问漕运疏》!
一问:漕运之权,为国之血脉,为民之命脉。
今,一人之私,可断一国之脉,囚一城之民。
敢问圣上,此漕运,为朝廷之漕运,为天下之漕运,抑或,为赫连成一人之私产?
二问:江南商会,奉旨行商,应新政而生。
今,商会被诬为匪,镖师被囚为寇。
敢问内阁六部,此新政,为富国强兵之国策,抑或,为权臣渔利之借口?
若奉公守法者不得好报,则天下商贾,谁还敢信朝廷,信新政?
三问:京师,天子脚下,首善之区。
今,米价飞涨,民心惶惶,饥寒之祸,迫在眉睫。
而祸乱之源,非天灾,非外敌,乃我大周之臣,食朝廷之禄,掌朝廷之权,却行包藏祸心,要挟君父之举!
黛玉一介孤女,人微言轻,不敢妄议国事。
只泣血叩问一句:若京师因此而乱,此滔天之罪,当由谁来担?
是黛玉,是江南商会,还是……
那封锁漕运,视万民如草芥的……
赫连总督?
每一个字,都如同泣血的杜鹃,每一个问句,都像一把最锋利的刀,直指问题的核心!
她没有为自己辩解半句,而是将自己,将江南商会,与皇权、国策、京师安危,死死地绑在了一起!
她这是在告诉皇帝,您若不管,那乱的,不是我林黛玉的后宅,而是您朱家的……
万里江山!
写罢,她取出一枚小小的银针,毫不犹豫地刺破指尖,将一滴殷红的血珠,按在了奏疏的末尾,自己的名字之上。
“将此疏,立刻送入宫中。不经通政司,不走内阁。直接,通过北静王府的门路,递到……御前!”
……
与此同时,缀锦阁。
薛宝钗也同样一夜未眠。
但她的应对,却与林黛—玉截然不同。
她没有上书,没有言语。
她只是在天亮之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
她以“荣国商钞提举司京师总办”的名义,在京城九门之内,同时开设了十八处“平价粮站”。
所有粮站的门口,都挂着醒目的牌子:“凡我宝钞司在册之工匠,皆可凭身份牌,以戒严前之原价,限量购买米面。普通百姓,亦可凭户籍,以略高于原价一成的价格,限量购买。”
她没有施粥,因为施粥只能救一时之急,且容易引发哄抢。
她选择了“平价售粮”,用这种最直接、最稳妥的方式,向全城百姓宣告——天,塌不下来。
因为,贾提举,在看着你们。
她用来售卖的粮食,并非从官仓调拨,而是她通过“承销银团”的渠道,从北地九边军镇的储备粮仓中,高价“借”调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