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调查老底,疑云重重(第2页)
另一位老干部则提供了另一个侧面的信息:“我记得聋老太年轻的时候,性子可不是现在这样。那时候她好像还没聋,挺精明的一个人。她男人牺牲后,她就一直靠着那点抚恤金过日子。后来贾家搬进去了,她跟贾家走得挺近的。”
这些信息虽然都没有直接的证据,但都指向了一个事实:聋老太的“烈士家属”身份,似乎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其中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隐情。
陈雪茹将这些打听到的情况仔细梳理了一遍。
她意识到,要找到确凿的证据,必须找到那个所谓的“烈士”的具体信息,以及他牺牲的部队和时间。£?e鸿?特[小{说:网= ]**无÷错ˉ?|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验证聋老太的故事真伪。
她又通过关系,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在部队档案部门工作的老战友。
她知道,部队的档案管理非常严格,要查到几十年前的烈士信息,难度极大,而且涉及保密。
她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老战友帮忙,看看能否从侧面了解一些情况。
老战友听了陈雪茹的请求,显得非常为难。
“雪茹,这事儿可不好办啊。部队档案是机密,不能随便查的。”
老战友说道,“而且几十年前的烈士名单,很多都分散在各个部队,要查一个没有具体名字和部队信息的人,简直是大海捞针。”
“我知道很难,但我拜托你了。”
陈雪茹语气诚恳,“我不是要查什么机密,只是想确认一个身份。如果能查到什么,哪怕是一点点信息,对我都很重要。”
老战友拗不过陈雪茹的请求,答应帮忙试试看。
他让陈雪茹提供所有关于聋老太家那位烈士的信息,哪怕是只言片语。
陈雪茹将她打听到的所有模糊信息都告诉了老战友:南锣鼓巷九十五号院,烈士家属,丈夫牺牲于抗战时期,似乎姓氏不确定,具体部队和牺牲地点不详。
老战友听完,叹了口气:“这些信息太模糊了。不过,我试试看吧。我认识一些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他们可能对一些烈士有印象。但你别抱太大希望,这都多少年了。”
几天后,老战友打来了电话。
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但又带着一丝意外。
“雪茹,你说的那个聋老太,我这边查到了一点情况。”
老战友说道。
陈雪茹心头一紧:“查到了什么?”
“我联系了几个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他们回忆了一下当年牺牲的战友。”
老战友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他们说,在南锣鼓巷那一片,当年确实有一位烈士牺牲,名叫张大山。他是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他的妻子,名叫李秀英。”
“张大山?李秀英?”
陈雪茹立刻记下了这两个名字。
“对。而且,张大山烈士的家属,当年是由我们部队的同志亲自送回京城的,并且一直有专人负责慰问和发放抚恤金。”
老战友说道,“据当年负责此事的同志回忆,张大山烈士的妻子李秀英,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人,身体很好,耳朵也不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