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鱼饵上钩,蛛丝马迹(第2页)

 他决定,要给王涛制造更多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一些更具“吸引力”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都将是经过精心设计,用于反向追踪的诱饵。 

 他要顺藤摸瓜,将隐藏在暗处的敌人一点点引出来。 

 第二天,江辰在研究室里“不经意”地提及,他正在整理一批关于“天河”项目早期技术瓶颈突破的“手稿”,这些手稿包含了大量实验细节和关键的计算公式。.k?a\n′s¨h+u\w_u~.?o′r*g\ 

 他还特意“强调”了这些手稿的重要性,以及他为了方便研究,会将它们“暂时”存放在研究室的某个不显眼的抽屉里。 

 这番话,是说给所有人听的,但江辰的目光在说这话时,曾不着痕迹地在王涛身上停留了一瞬。 

 他相信,王涛会“听到”这些信息。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里,王涛对江辰的态度更加殷勤了。 

 他总是试图找机会接近江辰的办公桌,或者在江辰“不注意”的时候,在研究室里四处“帮忙”整理文件。 

 江辰知道,这条鱼已经上钩了。 

 与此同时,陈雪茹那边也传来了新的进展。 

 她的商业触角确实非同一般,很快就打探到了一些更具体的线索。 

 这天晚上,陈雪茹在家中向江辰汇报:“江辰,我最近发现,有几个在京城活动的外国贸易公司,似乎与我们军工厂的一些低级别采购员有秘密接触。他们以高价收购一些‘废弃’的零部件为名义,实际上却在打听生产工艺和技术规格。” 

 江辰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这并非空穴来风,在那个年代,很多先进的工业技术都是从军事领域转化而来。 

 通过看似无用的零部件反推生产工艺,是国外情报机构常用的手段。 

 “他们具体是哪些公司?和哪些人接触?” 

 江辰问道。 

 “一家是名为‘东方贸易’的公司,注册的

是港商身份,但骨子里都是外国人。另一家是‘友谊商店’的供货商,明面上是做百货贸易的。他们接触的那些采购员,都是轧钢厂和一些小军工厂的基层员工,没什么实权,但能接触到一些零碎的信息。” 

 陈雪茹将她打听到的名字和信息一一告知江辰。 

 “好。” 

 江辰记下了这些名字。 

 他知道,这些公司很可能就是国外情报机构的“白手套”,用来进行情报收集和技术渗透。 

 “而且,” 

 陈雪茹接着说,“我听说,最近有一些外国人,甚至在通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试图接近军工厂的科研人员家属。他们会送一些稀罕的外国商品,或者提供一些子女出国留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