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天罗地网,引蛇出洞(第2页)

 林逸解释道,“这个回路会模拟一个‘系统故障’,在特定时间点,让反应釜出现一个短暂的、看似正常的‘异常’。这个异常会是宋明远眼中绝佳的破坏机会。” 

 “同时,我们将在这个区域布置最密集的监控和抓捕力量。” 

 李卫民补充道,“一旦他触碰或者试图操作任何设备,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我们立刻启动抓捕!” 

 陷阱的设计极其精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确保既能吸引“捕食者”上钩,又能保证现场人员和设备的安全。\x~i+a.n,y.u-k`s~.?c`o_m? 

 接下来,是如何将那份“假情报”传递给宋明远。 

 这份情报必须足够真实,才能让他深信不疑,并按照指令在15日当天前往“天河”核心现场。 

 “他喜欢通过报纸标记或者茶馆的‘茶杯密码’获取指令。” 

 林逸沉思道,“但这些方式都太容易暴露我们的意图。我们需要一种更隐蔽、更自然的传递方式。” 

 他突然想到了文化用品商店印刷的画册。 

 那批画册是发往京城某个文化交流机构的,而宋明远作为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副主任,很可能与这个机构有联系。 

 “我们可以在那批画册中,通过一种只有‘捕食者’才能识别的暗语,植入这份‘假情报’!” 

 林逸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利用他习惯的渠道,将他引向我们设定的陷阱!” 

 方案确定后,技术人员立刻行动。 

 他们利用高超的微缩印刷技术和化学药剂,在一本即将发往文化交流机构的画册的图案边缘,植入了一段只有在特定波长紫外线照射下才能显现的文字。 

 这段文字,正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假情报”,它以一种只有“捕食者”能理解的暗语,描述了15日当天在“天河”核心材料研制现场将出现一个“百年难遇的设备维护窗口”,暗示这是一个进行“艺术创作”的绝佳机会。 

 这份画册被秘密替换,通过正常的渠道发往了那

个文化交流机构。 

 侦察小组则严密监控着宋明远与该机构的往来,等待着他接触到这份“假情报”。 

 时间一晃而过,很快来到了14日。 

 京城的气氛看似平静,但在无人察觉的角落,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悄然升级。 

 宋明远,这位看似普通的研究员兼行政副主任,在这两天里表现得异常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