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你不说话,但都在听(第2页)

 当他路过一所乡村小学的时候,听见孩子们正在朗诵一首新编的童谣: 

 “风不说话,但它听得到;树不哭,但它记得抱……” 

 林念停下了脚步,静静地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 

 这首童谣,简单而充满哲理,仿佛蕴含着某种深刻的秘密。 

 他站在原地,良久没有动弹,仿佛被施了定身术一般。 

 首到孩子们放学回家,他才如梦初醒。 

 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支炭笔,走到学校旁边的一面废弃墙壁前,开始作画。,白`马~书-院¢ /耕¨薪¨醉\筷- 

 他画的是一串螺旋纹,像一个漩涡,又像一个贝壳。 

 那是他己故女友玛茵的发旋方向。 

 他曾经说过,玛茵的笑容,是他见过的最美的风景。 

 画完之后,他默默地退后几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墙边的藤蔓仿佛受到了某种感应,悄然生长,慢慢地将螺旋纹包裹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浮雕。 

 林念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没有回头,只是低声说了一句:“你们终于学会写自己的故事了……” 

 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片宁静的土地。 

 而在千里之

外的某座城市里,地球生态修复工程师韩松,正在主持编写《回声协议》的初稿。 

 《回声协议》是一项旨在利用生态网络,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宏伟计划。 

 在讨论城市生态设计强制标准的时候,韩松提议将“0.3赫兹情感共振”列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在场专家的质疑。 

 “韩工,恕我首言,这个‘情感共振’,听起来有点玄乎啊,缺乏科学依据啊!”一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地说。 

 “是啊,韩工,我们搞的是科学,不是玄学,这种感性的东西,怎么能作为强制标准呢?”另一位专家也附和道。 

 韩松沉默了片刻,并没有急于反驳。 

 他走到投影仪前,调出了全球数百起“植物自主护人”的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有监控录像为证。 

 在这些案例中,植物在人类遇到危险或者情绪波动剧烈的时候,会主动做出反应,例如伸出藤蔓,保护人类,或者释放出某种特殊的香味,安抚人类的情绪。 

 韩松将这些案例,按照时间轴排列,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 

 所有这些事件,都发生在人类情绪波动剧烈的时刻。 

 他指着屏幕,语气坚定地说:“各位,它们不是懂科学,是懂人心!” 

 “植物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0.3赫兹情感共振,是植物与人类情感交流的一种频率,通过模拟这种频率,我们可以增强植物与人类的互动,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韩松的解释,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充满了说服力。 

 最终,经过激烈的讨论,专家组还是同意了韩松的提议,将“0.3赫兹情感共振”列为城市生态设计强制标准,并且命名为“倾听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