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以一敌百(第2页)

“题目是,诗云鸢飞戾天。”

听到这个题目,在场的学子们无不皱眉。

这个题目出自《诗经?大雅?旱麓》: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思似乎很简单:诗经上说,为功名利禄而极力高攀。

看上去不难,其实难就难在,加上“诗云”二字。

牵涉到《诗经》,那范围可就大了。

使得整个题目,变得含糊其辞,怎么破?

就在大家苦苦思索的时候。

便见庄毅一挑眉:“我的破题是,《中庸》即《诗》而言一理充于两间,发费隐之意也。”

以《中庸》即《诗》点明命题渊源,紧扣“费隐之辩”,强调“理充两间”的哲学内核。

那位提问的书生,一听到这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这道题……原来还可以这样破?

不止是学子们,连学政和知府都吃了一惊。

用中庸即诗,来破题,妙哉妙哉!

这时,第二个书生作了一揖:“我们在这辩论,就请以辩论为主题赋诗一首。”

“限韵?”庄毅问。

书生道:“不限。”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呃。

听着好像说的是艺苑,其实道出了辩论的本质——即通过理性思辨而非盲从权威来趋近真理。

同时也是告诉他们,别跟着瞎起哄,那样跟矮子看戏没区别。

诗词简单直白,围观的人,稍微懂点文字都笑了起来。

弄得第二个书生,有些垂头丧气,不好意思。

第三个。

这位书生也不废话,直接出题:“点,尔何如?”

这是什么鬼题目?没头没尾!

“出自论语·先进。”

看到大家都迷茫,庄毅不介意当一回‘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哦。

大家这才想起来,是有这么回事,还有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等等。

“四书讲义,对此早有解释,说此一章节,曾皙之言志也。点说自己的志向与前面三位都不同,然后说出自己的志向,至圣先师就说,我赞同点的看法。”

解释完这段话,庄毅说道:“因此,我的破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