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科试前夕(第2页)

“给我烧一桶热水,哦不,烧四桶,让他们三位也痛痛快快的洗一个澡。”

“好嘞,我这就去办。”

庄毅朝两个团练兵,一个车夫拱了拱手,进了自己房间,把带来的东西收拾好。

刚收拾完,就见几个店小二搬来了澡桶,提来了热水,庄毅给了他们银子,算是小费。

而后,洗了个热水澡,换了身干净衣服。

等店小二把澡桶抬走后,便坐在桌前铺开笔墨纸砚,写了一封平安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好在,这里没有烽火,只有家书。

一共写了四份,一份给父母,一份给小伙伴,一份给府教授。

最后一份给林老先生。

写完,附上四钱碎银子,托一个团练兵大哥,抽时间送到阚家的船行。

由船行行船到荆阳府,转交给庄家,再由庄家送出去。

写完家书,庄毅就在床上躺着,美美的睡上一觉。

不知不觉的,到了傍晚。

店伙计送来晚饭。

庄毅叫上隔壁的团练兵大哥和车夫,一起吃饭。

饭桌上,团练兵告诉他,信已经送出去。

谢过团练兵大哥,用过晚饭,庄毅便坐在窗前点亮油灯,练习策论。

上一世很多古人痛斥八股文,认为这玩意儿太痛苦。

最痛苦的,莫过于它到了正式科举时,成了一块敲门砖。

没有它不行,光有它也不行!

八股文比重下降的同时,诗词、经辩、策论、判词等等,比重大幅度上升。

甚至到了每考一次,比重上升一次的程度。

到了殿试,皇帝更是把策论当核心,就当时的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出题,由考生对答,这就是对策。

真真是苦死人。

可是,朝廷开科取士,本就是为了优中选优,挑出人才,协助皇帝治理天下。

据说,如果到了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朝廷还要派教习,对你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祝你成才。

真是不近距离观察,不知道科举的奥秘。

庄毅这次的策论主题,是以北方边患为题,试着做一篇御虏策的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