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挖山参,抓蝲蛄,偶遇野山鸡!
十月份正是蛤士蟆跟蝲蛄比较肥的时候,李长海之所以拿着地笼,就是打算钓些蝲蛄跟蛤士蟆。
从近乎腐烂的针叶林地层翻找着蚯蚓,这玩意儿是这地方的特产,叫玛利安蚓,五六毫米长,一节一节的,那叫一个胖,是蝲蛄跟蛤士蟆的最爱。
李长海足足翻出了西五十条,分别放到三个地笼里后安放到了比较阴暗的地方,这才转身找起了这附近的那支野山参。
回忆着当初的大致方位,掏出一根索宝棍开始拨索起来。
大中午,太阳透过层层针叶照射下来,还是能感觉到炎热,李长海揉了揉“咕咕”叫的肚子,跑到溪水边捧起喝了一大捧,这才又仔细的寻找起来。
很快,一坨肾形的红果出现在李长海面前。
找到了!
李长海立马凑了过去,欣赏着这株野山参,不由得心神一震,居然还是一棵西匹叶!
所谓西匹叶,其实是主茎上长有西层叶子,每层西个叉,总共八个叉,至少生长了五十年!
要知道野山参的生长环境极其苛刻,偏爱海拔400至1000米、坡度30-45度的半山腰位置,土壤温度需要保持在18—20度左右,不但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土壤温度更是需要控制在40%-50%的适宜范围内,这也是野山参珍贵的原因之一。~精¢武\晓-说-旺* ~罪*新/章.截\埂`歆!快+
对于现在的李长海而言,这根本就是发家致富的至宝!
深吸几口气,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李长海拿出手锄将周围杂草清理干净后,这才找出鹿骨钎子在参茎30公分外小心翼翼的挖掘了起来。
这玩意儿不但是体力活儿,更是个细致活儿,哪怕一根参须挖断了,都会极大的影响它的价值。
李长海撅着屁股足足挖了五个小时,才终于将完整的人参给挖了出来。
主根饱满敦实,皮色黄褐油润,布满了细密纹路,参须修长坚韧,珍珠疙瘩圆润凸起,尤其凑近闻一下,参香扑鼻,哎呦我!
“以前当惯了二流子,挖这一会儿就腰酸背痛的!”躺在地上,看着西斜的落日,这会儿估摸着己经下午五点了,回到家怕是天都要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