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治理北方(第2页)

 茅山符箓院灯火通明。擅长草木生机的符师们,在特制的玉匣内精心绘制着“青帝催生符”、“厚土蕴灵符”。这些符箓并非用于战斗,而是被均匀地掺入精选的麦种、稻种之中。当这些闪烁着微光的种子被播撒进经过灵宝阵法梳理的土地,其发芽率、抗病性、乃至最终产量,都远超寻常! 

 田间地头,天师府的低阶弟子则承担起巡查之责,他们引动微弱的雷元之力,精准地劈杀啃噬禾苗的妖化蝗虫或地底滋生的阴秽虫豸。 

 第一季收获时,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从未有过的饱满谷粒填满了新修的官仓,也填饱了百姓干瘪的肚皮和空洞的眼神。官府以平价售粮,更设“义仓”以济孤寡,北地饥馑的阴云被彻底驱散。 

 “工部”的旗帜插遍了北方的交通要道。征召的民夫在道门修士的辅助下,挥汗如雨。不再是简单的夯土,而是就地取材,以石灰混合特制的“凝土符灰”,铺设路基。灵宝派弟子以“化石为泥”、“聚沙成石”等基础术法,配合大型器械,将崎岖山路劈开,将泥泞洼地垫高。一条条宽阔、平整、能抵御雨雪冲刷的“符灰官道”,如同坚韧的血管,以山海关、太原、济南、开封等重镇为核心,迅速向西方蔓延。 

 道旁,每隔十里便设有简易驿站与瞭望哨卡,由忠义军退役老兵驻守,既传递公文,亦护佑行旅。商队的车辙印第一次如此深地烙印在北方的土地上,带来了南方的丝绸、瓷器,也带走了北方的皮毛、药材。物资的流通,带来的是物价的平抑与百业的复苏。 

 废弃的庙宇、豪强的别院被迅速改造。门楣上,“栖霞官学”、“讲武堂”的崭新匾额取代了往日的神佛牌位或世家匾额。官学之内,聘请的儒生(多为北方寒门或南渡不得志者)讲授经史子集,更开设有基础的算术、律法、地理课程。而每一所学堂,必有一位道院派遣的“导引师”,于清晨或傍晚,教授所有适龄孩童乃至愿意学习的成人,习练栖霞派普及的《混元桩》与《养气诀》。虽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