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平台议政(终)(第2页)
杨嗣昌见洪承畴接了差事便继续说:
“刚刚薛首辅的话有一点是对的,我大明西起甘肃镇、冬至辽东镇戍边九镇在加上天启年间开始兴建的关宁防线,整个北方足足三十余万兵勇。单单依靠朝廷每年税收是难以支撑的,在加上如今中原五省天灾人祸不断,军饷更是难以供给。没有军饷,这些士兵就不再是我大明朝的卫士,而是随时都可能反咬我大明一口的饿狼啊!因此,北境戍边军士的军饷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行。”
又是军饷,没没听到这个词崇祯就直觉得头都大了。他伸手点了点一旁的户部尚书李待问。
抱有一线期待的问道:
“户部还有多少银子?”
李待问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为人忠孝宽厚,行为做事小心谨慎。是个合格的户部尚书。听到皇上的询问。李待问急忙躬身施礼回答说:
“回禀陛下,如今以至岁中。国库内还有三十八万八千五百六十两。”
“什么!这么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陛下息怒!是臣理财无方,还望陛下赎罪!”
崇祯看着一脸忠厚的李待问无奈的摆了摆手叹口气说道:
“不是你理财无方啊!是朕这个皇帝没有当好啊!”
听到崇祯如此说,在场的众人纷纷跪倒在地齐声说:
“臣等不能为圣上分忧,有负皇恩,罪该万死!”
“哎!都起来吧!朕知道你们也不容易。先生你继续讲。”
杨嗣昌重新回到座位上整理了一下思路,接下来他要提出的意见可能会招致皇上的猜忌。由不得他不小心应对。
“针对于军费不足的问题,微臣有一项提议不知当不当讲。”
“先生尽管之言,朕赦你无罪。”
“那微臣就斗胆开口了,微臣以为当今时局唯有在地方上兴团练才可在根本上解决军费不足的问题。”
说完后杨嗣昌小心翼翼的偷瞄了一眼崇祯并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兴团练就等于是朝廷默认地方上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面对猜忌心甚重的崇祯皇帝提出这一建议无疑是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听完杨嗣昌的建议后崇祯黑着脸半天都没有表态,在一旁的洪承畴此时进言道:
“微臣也以为杨阁老所言极是!兴团练可使得地方上在对抗流寇方面至少可以做到自保,如此的话官军在剿贼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全力以赴不必分兵把守了。再者团练军费自理,可以有效的缓解军饷的压力,这样朝廷也可以把有限的银子用到刀刃之上。”
崇祯不是不知道团练的好处,但福祸相依。团练所带来的弊端他也是一清二楚的,地方团练财政人事全部自主,如此一来中央的号令对他们的约束能力就十分有限了。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出现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这对于崇祯这个梦想中兴大明的帝王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杨嗣昌看出了崇祯的顾虑,崇祯摇摆不定的态度让他看到了希望。杨嗣昌说道:
“团练事关重大,断不可落入宵小之辈手中。微臣以为,团练内应设总兵一职由朝廷六品以上官员担任。如此的话可保中央的命令可以被畅通无阻的执行下去。”
这句话戳中了崇祯的要害,只要团练能听命于他这个皇帝。既省钱又好用何乐而不为呢?但毕竟是关乎政权稳定的大事,万不可草草行事。而且他也不允许自己这个皇帝如此对手下的臣工们言听计从。凡是都要加上他自己独特的印记,这就是崇祯的帝王之道。拿定主意后他语气沉稳的说:
“先生所奏兴团练一事朕觉的倒是可行,但尚有三点不足需要改进。首先应先在边患最重的辽东和流寇闹得最凶的河南两处先行试用,效果显着的话再推广至全国范围。其次,河南的团练直接由督师杨嗣昌负责,辽东的团练由洪承畴负责。总兵一职必须上奏兵部审核后确定,总兵以下职务可以自行任命。最后,各支团练队伍的人数不得超过一万人。卿等以为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