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祭拜(第2页)

 “一叩首——!”

 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岩石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李定国紧闭双眼,脑海中瞬间翻涌起与魏渊一同在校场演武时的情形,那一声“定国!好样的!”至今仍在他耳边回响。

 “二叩首——!”

 再叩首,刘文秀的眼前浮现的是辽东战役之时的景象。是魏渊,一骑当千,率领大军在小凌河重创满洲代善。战后,魏渊拍着他的肩膀,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

 “文秀,定国,我们胜了!”

 “三叩首——!”

 第三次叩首,两人眼中皆已含泪。他们知道,此生将再难见到好兄弟、好大哥、好领袖了……

 这份救命之恩、知遇之情、托孤之重,如何能报?唯有以血荐轩辕!

 三跪九叩毕,李定国霍然起身,抽出腰间佩刀。刀锋在阴郁的天空下划过一道寒光,直指苍穹。他声如洪钟,盖过了海浪的咆哮,字字泣血,句句含悲:

 “恩公魏公在上!末将李定国(刘文秀)于此海天之际,沥血盟誓!”

 “鞑虏肆虐,神州陆沉!公之大恩,救我等于水火;公之慧眼,拔擢我等于行伍;公之遗志,光复河山,驱除腥膻,我等铭记于心,刻骨不忘!”

 小主,

 “今日,我兄弟二人,率辽东残部,于此孤岛之上,告祭公之英灵!苍天为证,碧海为凭!”

 “我等在此立誓:头可断,血可流,抗清之志永不灭!必以手中刀,胸中血,继承公之遗志!以辽东为基,袭扰虏之后方,断其粮道,焚其辎重!纵使战至一兵一卒,流尽最后一滴血,亦绝不使清虏安枕于关外!”

 “公之血仇,我等必报!公之宏愿,我等必承!此心昭昭,日月可鉴!若违此誓,天地共殛!”

 刘文秀亦拔刀高举,与李定国并肩,嘶声吼道:

 “继承遗志!驱逐鞑虏!血债血偿!至死不渝!”

 身后数百将士,群情激愤,齐刷刷抽出兵刃,刀枪如林,指向南方,发出震天的怒吼:

 “继承遗志!驱逐鞑虏!血债血偿!至死不渝——!!!”

 吼声在孤寂的海岛间回荡,冲散了阴霾,带着无尽的悲愤与不屈的决绝,融入浩渺的黄海波涛之中。

 他们,是魏渊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的希望种子,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地生根发芽,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天。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陕西潼关,气氛却是另一种沉重。作为扼守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潼关城高池深,旌旗猎猎。然而,空气中弥漫的并非全是战备的紧张,更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怆。

 巨大的校场中央,同样设有一座祭坛。

 此坛比长山群岛那座要庄重许多,黑漆木主牌位,上刻“晋国公、太子太师、督师蓟辽、忠烈魏讳渊公神位”。

 牌位前,三牲祭礼齐备,香烛缭绕。

 祭坛周围,肃立着一支极其特殊的军队——他们铠甲鲜明,武器精良,但面容却大多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与……一丝难以言喻的矜持。这便是孙传庭麾下,由被贬谪或自愿从军的明朝宗室子弟组成的“皇家禁卫军”。

 孙传庭本人,一身洗得发白的二品文官麒麟补服,外罩一件半旧罩甲,腰悬长剑,肃立于祭坛最前方。

 他身形清瘦,面容刚毅,眼神深处却蕴藏着巨大的悲痛与复杂。他身后,是数百名身着甲胄的宗室子弟,他们姓朱,是太祖朱元璋的血脉,如今却不得不放下天潢贵胄的架子,在这刀光剑影的边关,为了一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而战。

 “晋国公魏公讳渊,国之柱石,忠贯日月……”

 孙传庭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穿透了校场上肃杀的风。他缓缓讲述着魏渊的功绩:如何整顿京营,如何力抗清兵于关外,如何慧眼识才提拔了包括他在内的诸多将领,如何在朝廷危难时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