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大政奉还(第3页)
江户幕府,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虽在意料之中,但其正式性和由德川家光亲自奉还的象征意义,彻底断绝了所有保幕派的最后幻想。
京都朝廷立刻颁布诏书,嘉许德川家光“深明大义,顺应天命”,并正式确认了魏渊之前的承诺。
德川家改封冈崎城,领三河故地百万石。
曾经的“征夷大将军”,如今成为了三河德川藩的藩主。
随着德川大政奉还,日本正式进入了由魏渊主导的战后秩序重建阶段。
回到京都,魏渊以其无上的权威和铁腕手段,开始对整个日本的版图和政治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
兑现“王政复古”承诺。
流落各地的旧大名后裔蜂拥而至京都。
经过严格的审核,主要看其家族历史、对德川的“仇恨值”以及魏渊对其忠诚度的判断,一批“幸运儿”获得了他们祖上曾经拥有过的部分领地。
如长宗我部后裔获封四国部分领地;小早川家被确认恢复备中部分领地,这些领地大小不一,但都足以使其成为一方藩主。
魏渊的嫡系和倒幕功臣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松浦家继续扩充在九州的势力,肥前及九州要冲,巨港,均为松浦家节制;细川家则转封江户,守关东要地,监视东北;毛利家获得丹后全境及但马部分,成为近畿强藩;连那个自称是太阁后裔的丰臣家传人,也获得了相应封赏。
当然,还有商人松浦善卫门,被魏渊赐名松浦忠明,破格提升为大名,建立了平户松浦分家,领地足有十万石。他和天草四郎时贞一南一北,一个商人国,一个宗教国,也算是魏渊革新的创举。
织田秀信则陆续被加封领地,坐拥清州,一直涨到了百万石,成为老武士家族的象征。
对于伊达政宗这样实力强大、主动投靠的枭雄,魏渊给予了优渥但谨慎的安排。确认其保有陆奥大部分领地,约六十万石,并加封部分原会津领地,使其成为东北屏障,但同时在其周边安插了多个新封或复活的亲京都小藩,如上杉、最上等被加强,形成制衡。
皇室直辖“王土”。
京都、山城、近江西部、丹波、丹后一部,总计约百万石的富庶土地,被划为天皇直属“王土”,由朝廷直接管理,设“王土奉行所”负责税收、治安等,成为新政权的核心财源和权力基础。
分封只是第一步。
魏渊深知,仅仅依靠分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武家割据、威胁中央的问题。
他借鉴了大明治理西南土司的“改土归流”思路,结合日本实际,创造性地推出了“公武共治”制度,并以天皇诏书形式强力推行。
在各藩领地内,实行“武家治事,公家理财监人”的双轨制。
藩主(武家),依然是大名,拥有领地名义上的所有权,负责领地的日常行政管理、司法裁判(初级)、军事防御(维持藩兵)、以及执行中央(朝廷)的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