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东瀛事了

朝廷派遣公卿(“国司”),由京都朝廷直接任命公卿或亲近朝廷的武士文官担任,常驻各藩主城。

 其拥有两项核心权力。

 财政监察权,领地的年贡征收、仓库管理、财政收支,必须由“国司”或其下属官吏主导或监督。藩主无权私自决定重大财政支出和税率调整。赋税收入按比例上缴京都“王土奉行所”。

 中下层官吏任命与监察权,领地内郡代、代官等中层行政官吏的任免,需经“国司”审核批准或直接由“国司”推荐任命。国司有权监察所有官吏行为,直接向京都朝廷汇报。

 此举如同在武家大名的心脏地带插入了一根由中央控制的导管。

 它极大地削弱了大名对领地经济命脉和人事组织的绝对控制权,使其无法再像幕府时代那样,成为完全独立的“国中之国”。

 大名保留了体面和军事力量,但核心权力被分割、制约。

 公卿集团则借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到地方基层的实权,极大地提升了其地位和影响力,也使其利益与中央政权高度绑定。

 这套制度,有效地将潜在的割据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确保了新政权对全国的基本控制力,同时避免了过于激烈的中央集权可能引发的全面反弹。

 魏渊站在京都新建的“天朝上使府”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象征着新时代起点的古都。

 关原的血腥已成往事,德川的落日已然沉没。

 他通过精妙的权术、雷霆的手段和超越时代的制度设计,将一个即将陷入混乱的日本,强行纳入了他规划的轨道之中。

 分裂被控制,秩序得以重建,天皇被高高供奉,公卿得到实权,武家被分化制约。

 一个以他为实际掌控者、表面尊奉天皇、实行“王政复古”与“公武共治”的新日本,已然诞生,这个政权由于内部复杂的分散势力,将在表面上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随着“王政复古”与“公武共治”的深入推行,日本的政治版图在魏渊的铁腕与智慧下被重新塑形。

 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凝聚核心力量,并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决策机制,魏渊在京都召集重臣与新贵,颁布了最终的顶层架构。

 魏渊钦定九位领地在百万石及以上的顶级大名为“九大老”,组成一个类似后世元老院的最高咨议机构。

 他们代表着日本武家的核心力量,拥有对涉及国家根本,如对外宣战媾和、重大律法修订、天皇继承等事务的投票权,最终决定权需天皇御准。

 入选者及其石高如下:

 德川家(三河藩主),领冈崎城及三河故地核心,110万石,作为大政奉还的象征性安抚与旧势力的代表。

 织田家(尾张藩主),领清州城及尾张要地,100万石。王政复古的旗帜与精神象征。

 松浦家(北九州藩主),领平户、唐津及北九州战略要地,掌控对明、对朝贸易门户,140万石,魏渊嫡系,海权核心。

 细川家(关东藩主),转封至原德川根基江户城及关东平原精华地带,130万石,监视东北,镇守关东,魏渊陆权柱石。

 伊达家(陆奥藩主),保有仙台及陆奥大部,并加封原会津部分领地,105万石,东北屏障,实力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