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民心所向(第2页)

 仁祖听着金自点的分析,尤其是提到清军可能南下时,脸色更加苍白。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拍板:

 “就依领相之言!速办!特使人选,就由礼曹判书亲自前往!礼物要厚!言辞要恭!务必稳住那魏渊!求援使者由兵曹判书亲往沈阳!要快!”

 在汉城紧锣密鼓地执行“拖延+求援”策略的同时,济州岛上的气氛则更加微妙。

 朝鲜礼曹判书郑太和,这位平日里在汉城养尊处优的高官,带着一支规模不小但难掩仓促之色的使团,以及几十车勉强凑出来的“厚礼”,包括济州特产柑橘、马匹、高丽参、布匹以及一些金银器皿,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济州。

 他脸上堆满了最谦卑、最热情的笑容,在朴德欢的引导下,登上了“定远号”。

 在装饰威严的船舱内,郑太和对着端坐主位的魏渊行了大礼,口中颂词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下国小臣郑太和,奉我主仁祖大王之命,特来叩见天朝上国公爷!国公爷神威赫赫,东渡扶桑,匡正乾坤,功盖寰宇!今驾临鄙岛,实乃济州万民之幸,朝鲜三千里江山之荣光!些许薄礼,不成敬意,万望国公爷笑纳,权作舟车劳顿之慰藉……”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魏渊的脸色。

 魏渊神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听着郑太和天花乱坠的吹捧,偶尔微微颔首,却并不急于切入正题。

 当郑太和终于小心翼翼地将话题引向“恢复宗藩”和“岁贡”时,他立刻摆出一副既惶恐又为难的样子:

 “国公爷明鉴!此事关乎国体,牵动社稷,实非小臣所能擅专。我主仁祖大王闻听国公爷金玉之言,深感天恩浩荡,亦万分重视!

 然!此等邦交大事,按我朝鲜祖制,需召集议政府、备边司诸堂上官及两班重臣详议,并最终由主上殿下圣裁,此非推诿,实乃制度使然,恐需、需费些时日,方能给国公爷一个满意的答复。在此期间,国公爷及天朝雄师在济州岛所需一切,下国定当竭尽全力供奉,绝无半分怠慢!”

 整个过程中,朴德欢作为随行小吏,恭敬地侍立在下首,低眉顺眼,但耳朵却竖得尖尖的,眼睛的余光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

 郑太和带来的礼物确实比县衙能拿出的强百倍,但朴德欢注意到,其中并无真正能体现“宗藩”诚意的东西,比如象征性的土地图册、正式请求册封的国书副本等,更多的是消耗性的土产和可量化的财物。

 这更像是一种“花钱买平安”的贿赂,而非重启宗藩关系的郑重表态。

 郑判书的态度恭敬得无可挑剔,但朴德欢敏锐地察觉到,这位高官眼神深处并无真正的敬畏和恐慌,反而有一种刻意表演的痕迹。

 尤其在提到“需召集重臣详议”、“需费时日”时,他虽然语气惶恐,但语速平稳,逻辑清晰,显然是早有腹稿,目的明确——拖!

 使团人数虽多,但除了郑太和本人,并无其他真正位高权重、能代表国王立刻做出承诺的重臣。这进一步印证了拖延的意图——派个礼曹判书来,正好负责礼仪接待和“研究讨论”,但拍不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