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出使金陵(三)(第2页)

 宴席终了,杯盘狼藉。

 刘泽清屏退了左右,只留下陈名夏和杨寅。他脸上的醉意似乎浓了几分,眼神却透着一丝清醒的狡黠。

 “陈翰林,杨将军,”

 刘泽清压低了声音,身体前倾,带着浓重的酒气。

 “俺老刘是个粗人,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南边…嘿嘿,”

 他指了指金陵方向,撇了撇嘴。

 “花花架子,不顶事!整天就知道唱曲儿玩女人!能成什么气候?北边…柱国大人,”

 他提到魏渊时,下意识地放低了音量。

 “那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威风!俺老刘…佩服!”

 他搓着粗大的手指,眼神闪烁着:

 “这世道乱啊…俺老刘就想带着兄弟们,混口安稳饭吃。将来…若是柱国大人那边…有用得着俺老刘的地方…”

 他话没说完,但那投靠、留条后路的意思,已经赤裸裸地写在脸上。

 陈名夏心头一震,没想到刘泽清竟如此直白地表露骑墙之意。他身为正使,代表的是朝廷体统,对这种私下交易极其敏感,更不敢擅自应承。

 他正襟危坐,斟酌着词句,试图用冠冕堂皇的套话搪塞过去:“伯爷忠义之心,天地可鉴。朝廷自有法度,只要伯爷一心为国,陛下与柱国大人必……”

 刘泽清脸上期待的笑容僵住了,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和失望。这酸秀才,还在打官腔!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旁听的杨寅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

 “伯爷深明大义,心向社稷,柱国大人若知,必感欣慰。”

 他迎着刘泽清瞬间又亮起来的目光,沉稳地说道:

 “伯爷今日款待之情,坦诚之言,末将定当一字不漏,禀明柱国大人。伯爷只需稳守淮安,约束部众,便是大功一件。来日方长,自有伯爷大展宏图之时。”

 这番话,既肯定了刘泽清的“深明大义”,暗示了会将他的“心意”传达给魏渊,又给了他一个“稳守淮安”的台阶和“来日方长”的希望,却没有留下任何具体的把柄承诺。既满足了刘泽清的需求,又给未来留下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刘泽清仔细咀嚼着杨寅的话,三角眼里的精光越来越亮。他猛地一拍杨寅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杨寅身子微微一沉,哈哈大笑:

 “好!好!杨将军痛快!是个人物!比那些掉书袋的强多了!俺老刘就喜欢跟明白人打交道!哈哈!”

 他心中大石落地,极为满意。

 “来人!”

 他高声吩咐。

 “调一队精骑!护送京师天使前往金陵!务必保证诸位大人一路周全!”

 他特意加重了“周全”二字,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翌日清晨,淮安城门再次开启。

 使团队伍在刘泽清一队盔甲鲜明、却眼神飘忽的精骑“护送”下,缓缓驶出城门,再次踏上南下的官道。回首望去,淮安城垣在晨雾中显得愈发灰暗陈旧。

 陈名夏坐在车内,心情复杂。

 刘泽清的粗鄙贪婪、军纪败坏让他忧心,而其赤裸的骑墙姿态更让他感到这南明根基的腐朽不堪。他看了一眼车外策马而行的杨寅,那个清瘦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沉稳。

 昨夜杨寅那番应对,既解了围,又未失朝廷体面,更在刘泽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其机变与担当,远超他这个正使。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和钦佩交织在陈名夏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