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沐府风云(终)(第2页)

 实际的军事指挥,自然由经验老辣、悍勇善战的李过全权负责。

 而杨海龙的任务,则更为特殊,他需要运用好自己这“播州杨氏唯一血脉”的身份,周旋于各怀心思的土司头人之间,安抚、拉拢、威慑,将这支临时拼凑的力量尽可能凝聚起来。

 起初,他还有些忐忑,但很快发现,“杨应龙之孙”这个名号,在滇东南这片与当年播州渊源颇深的土地上,拥有着意想不到的魔力。

 许多土司头人看他的眼神复杂无比,敬畏、好奇、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往日强权的怀念。

 他只需在酒宴间稍稍提及祖父当年的某些轶事,当然这些都是散衣卫精心收集后教给他的,便能引得那些老土司们感慨万千,无形中拉近了距离。

 对于他的提议和协调,各方也大都愿意给几分面子。

 “看来,我干得还不错。”

 杨海龙偶尔会在心中暗自思忖,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隐隐的自信在他心中滋生。

 大军在李过的犀利指挥下,如同精准的战争机器,开始逐一清扫阿迷州的外围。

 兵锋所向,先是蒙自,再是文山……对于闻风而降、表示愿效忠朝廷的土司,杨海龙便代表沐王府和朝廷予以安抚,承诺保留其职位领地;对于那些试图凭借险隘顽抗到底的,李过便毫不留情,挥军猛攻,破寨之后,首恶尽诛,其地则由愿服从的土司瓜分。

 恩威并施之下,效果显着。沙定洲在滇南的经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土崩瓦解。

 而最大的转折,发生在石屏。

 石屏土司龙在田,本是沙定洲的重要支持者之一,麾下兵力不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当大明王师与众多倒戈土司的联军兵临城下,尤其是当他得知军中那面“杨”字大旗所代表的含义后,龙在田审时度势,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他不仅大开寨门,亲自出迎,向杨海龙和李过表达了归顺之意,更献上了一份足以致命的“投名状”——一份极其详尽的阿迷州防御部署图!

 上面清晰标注了沙定洲兵力布置、粮仓位置、暗道机关乃至各处守将的性格特点!

 握着这张轻飘飘却又重逾千钧的羊皮纸,杨海龙知道,沙定洲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被决定了。

 随着龙在田的倒戈,阿迷州最后一点可能的外部支援也被彻底斩断。那座被沙定洲视为天险堡垒的土城,此刻已彻底沦为怒海狂涛中一座无人救援的孤岛。

 最后的决战,即将来临。

 岁末的滇南,寒意渐浓。

 阿迷州这座嵌在群山之中的坚城,此刻已被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

 李过立于中军了望台上,冷峻的目光扫过前方那座仿佛与山岩融为一体的土城。

 近两个月的扫清外围与精心准备,终于到了最后一刻。他麾下汇聚的两万大军,已如同张满的弓弦,蓄势待发。

 总攻的命令下达,战争机器骤然启动。

 首先遭殃的是城外围那道深阔的壕沟。

 无数民夫和辅兵在弓箭与盾牌的掩护下,冒着城头零星射下的箭矢,疯狂地将沙土石块填入壕中,硬生生在数日之内开辟出数条通往城墙的进攻通道。

 紧接着,数十门从昆明运来的重型火炮被推上前沿阵地,黑洞洞的炮口森然指向阿迷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