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宗师丹经残文

第九十四章 醉八仙(第2页)

 按照杨猛与若离的分析,及后来对吴菱仙的嘱托,这位京城第一名旦重点传授给这些间谍学员们的,正是花衫、泼荡旦、武旦、刀马旦及老旦等以动作为主的角色,用来快速掌握女子的各种动作、神态乃至眼神。

 模拟一个女人或任何身份的人物,重点都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肢体语言能否表达出目标人物的特征或感情。

 对于这一点,即便是在练拳中,也可以体会出来。

 尤其是太极拳。

 换做是热血与狂野的外家拳,这种滋味便难以很容易的体会到,但在太极拳平日几近慢动作的熬练拳架中,每一记行拳或动腿,都有两种练法。

 一种便是杨猛如今为了追求先天化劲的法门,将拳脚发力与自身体机能单纯的条件反射融合起来,以纯粹自然而然的方式,在血气贲张发劲中绽放雷音。

 另外一种,则是化劲之后更为注重的,武道至理。

 即在日常的生活中,将感情与意念自然而然的融入动作之中,即道门或禅宗所说的混若天成,拳到则意至,招未发而念先出!

 这种方式体现最为明显的,又要首数太极云手。

 云手,在武当太极十三母式也是重中之重,对整个太极拳的拳理乃至拳意的凝练,都可谓是承上启下的技法。

 这武艺一道,能被称为国术,不单是因为其能提高人拳脚争斗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将人生或自然天道的哲理融入其中。

 所谓文事武功,正是说明这国术对神意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所以只有用神意统领周身,按自然的法则随心运转,才会出现“周身无处不太极”的先天状态。

 既然云手是太极拳的“母式”,那么云手的神意,就是太极拳练法乃至打法上真正的神意。

 正常情况下,神意的关注又分内外之别。

 在内为内劲的随机调节,在外为眼神的适时观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遵易理,合拳法,统周身”才是云手神意的“真态”。

 用最普通的话来解释,就是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要接上纯粹到了极点的拳意或精神,仿佛在动作中,会带上意念乃至喜怒哀乐这般情感的流淌。

 按照杨猛现在尚未圆满的眼光来看,如果功夫到了,那眼里、手中、脚下甚至指尖皆是拳意,连目光都,都可以透露出一股子精气,也就是船越义熊那般可以慑人神魄的心剑目打。

 所谓得道难,守道、护道乃至奉道更难。

 这一个多月以来,杨猛看似疯疯癫癫,却是按照日升月落的自然规律,时刻感受着自然对人体的影响,用道门的话来说,便是‘常观日月运行急,欲挽光阴无漏地’,正是从自然日月星辰及山河湖海之中,领悟国术道艺的真谛,从而才能念头圆满,浑身暗劲再无泄漏荒废的地步,寻到如何踏上道艺之路。

 那么接下来,便是不断吸取其他道艺中的武道精髓,来滋养自己的道艺,从而达到养道、护道的目的。

 所以,杨猛找到了吴菱仙,不单单是因为他是“同治十三绝”第一青衣时小福的得意传人,更因为他知道吴菱仙的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