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宗师丹经残文

第四七七章 宗师加盟(第2页)

 这个时代的武人,能够选择的事业自然脱不开武术,要么融入当地武门,开馆教拳,要么加入镖行,走镖护院。

 而张金堂则选择了后者,虽然常年奔波四方,但在东北武林却也闯下了‘镖神’的赫赫名头。

 这次来上海,虽说是受霍元甲邀请出关南下,去看一看更热闹的繁华世界,帮他支撑一下精武门,但也不无给自己寻一处适合开馆教拳,顺带着养老的地方。

 东北毕竟是苦寒之地,冬天的环境之恶劣,对于超过了四十岁以后的人,便十分的不友好。

 尤其像张金堂这种常年游走于生死之间的武者,身体上的暗伤几乎越来越多,即便现在还不怕那酷寒的影响,可一旦过了巅峰时期,便会悉数上身。

 至于之前想的开馆和养老,哪里比得上如今精武门偌大的名声,便是各地分会里的英才,恐怕都教不过来,至于买田置地的念头,何处不可安家?故土虽好,却终究不及都市繁华。

 这也是张金堂离开青县以后,闯荡了这么多年江湖的心得。

 若非之前连年的战乱,让大批的关内人纷纷闯进了关东山,恐怕现在那看似多的人口,也剩不下多少。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和平时期,关东山上的好汉子便纷纷南下,认祖归宗,买田置地。

 大灾大战,便会有无数难民或是破落户,不得不携妻带子背井离乡,避开灾难和战争,去闯一闯那遍地黄金的关东山。

 “不知师兄来上海,元甲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恕罪!”

 霍元甲匆匆而来,一见张金堂,脸上不觉大喜,一边抱拳为礼寒暄几句,一边拉着张金堂的手臂,正式入门上茶、坐上客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金堂师兄,一别数载,武道精进依旧,元甲自愧不如!”

 “师弟谬赞了,我这些年在关外武林东奔西走,怎比得上师弟,竟在这十里洋场,创下了偌大的一份基业,实在是可喜可贺……”

 “你们几个过来,拜见张师伯!”

 霍元甲又客气了两句,随后让兄长带着两个儿子,又喊来在总门中轮值的陈真,开始了极为正式的引荐。

 这也是武门中的规矩。

 同门同宗的师兄弟见面,若是关系亲近,便会将门下入室的弟子和同姓子侄,彼此正式引荐一番,并录入门墙徒、孙谱书。

 未来双方若是江湖上再见,便知是同门,彼此需得全力帮衬,日后门中若是有难,或是出了叛徒之类,一方的血亲若是持信物求上门去,那也需全力帮扶,清理门户。

 这个规矩,在武门中流传了几百年,若是没能被正式引荐,那在对方眼中便是不入门墙,算不得本门中人。

 按照霍家原本的规矩,迷踪拳向来都是传子不传女,传孙不传婿,只到了霍元甲,才将迷踪拳传给了外姓,继而又在上海创立了精武门,让这一门拳艺得到了普传。

 “这是长子霍东章,这是二子霍东阁,张师兄之前见过的这个孩子,是我的二徒陈真,还有大徒刘振声和四徒陆大安,去了广东精武门分会传艺,三徒陈祖焘则在上海总督府行走,算是半个武门中人……”

 “见过张师伯!”

 “好孩子,赶紧都起来,师伯来得匆忙,也没带什么好东西,这几把匕首,是早些年从老毛子贵族手里夺来的,送你们几个当个小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