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零章 十六铺问命(第2页)
“阿爹,这上海可真繁华,到处都是人,这大排的味道也比咱家的好……”
王琢美滋滋的咬了一口红烧猪大排,又扒拉了一口白米饭,心里只觉得上海就像天堂一样,随便就能吃到平时过年时的饭菜……
在鸦片战争前,这里便建起了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10余座砖石结构踏步式台阶码头。
到了20世纪初,供轮船专用的钢质浮码头,还有固定码头的建成,让北面的十六铺码头,一跃成为了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
十六铺江边店铺林立,人烟稠密,舟车辐辏,上海也是因此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这里不仅仅承载着上海人的满满情怀和记忆,它还是宁波人抵达上海的第一块“跳板”,更是西方经济文化和舶来品不断进入上海的见证。
可以说,十六铺见证了上海开埠的历史,世界各地的冒险家们向着这座城市纷至沓来,中国的现代工商业,也是从十六铺开枝散叶……
这里,就好像是上海的缩影,成为这座移民城市中无数人人生的转折点。
上海城厢以保、图和铺作为行政区划,共分9个图、24个铺。
城东一带为十六铺,其范围东濒黄浦江,南达董家渡,西至城墙,北临法租界,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吃过饭,王秋生便按照每天的惯例,先给若离诊过了脉象,确认一切安好,然后便被五小强拉硬拽着出了客栈,去码头上好好逛逛。
至于梁海,走南闯北了这么多年,越是到了繁华都市,反而越是谨慎小心,尤其现在作为管家的角色,自然要先跟杨猛商量好,过几天要不要换个地方安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回上海的消息,估计也瞒不住几天,到时候估计就没了现在这么清闲,届时便回我们的地盘来安顿大家……”
杨猛与梁海接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愈发觉得他的眼光独到兼心思缜密,再加上一手梁上君子的顶尖江湖手艺,最适合在中情局那边做教官,可惜人家志不在此,宁愿靠在杨猛身边,做一个真的管家。
杨猛虽然懒得去搞什么家族,但青衣、几个徒弟还有一众门人这些年发展出来的势力,已经愈发显得有些庞大,加上如今若离身怀六甲,身边也渐渐的需要这样的一个角色。
两人正说话间,客栈的掌柜忽然拿着一张青色拜帖,恭恭敬敬地敲了门才进来。
“杨先生,青帮的小生哥儿,送来了好多礼物,在客栈门外,说是等候您的召见……”
“哦,原来是月生,你让他直接上来就是,怎么搞得跟拜码头一样……”
杨猛看着掌柜一脸敬畏,不觉摇了摇头接过了拜帖,看到上面端正的写着‘杜月生’、‘袁珊宝’和‘王国生’兄弟,不觉对杜月笙的念旧之情很是满意。
“师傅,侬来上海,咋不先告诉阿拉一声,阿拉也好准备准备……”
杜月笙让一干小白相人在客栈外面候着,只带了最信任的袁珊宝和王国生上楼,见面就热络地叫了一声师傅,彷佛忘记了自己只算半个记名弟子。
“准备什么?我这次回上海,本来是想清闲些日子,怎么会去惊动那么多人……”
杨猛笑着回了一句,忽见杜月笙的面色有异,顿时反应了过来,“你来之前,告诉黄金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