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九章 道争之始 巴陵会面(第2页)
两人的指尖划过各自手上的电文纸,彷佛看到了昨夜的电波中,染满了警卫连的鲜血,若是杨猛带几名武圣去武汉,所要面对的杀局,必然远超那小股武卫军的剿杀……
“既然如此,那亚樵便回去拟电发给陈真,相公这边先让几位武圣做好准备,万一北洋那边态度强硬,要求在必须武汉谈判,恐怕渔父乃至国民党,都未必会顶住这个压力,无法转道上海……”
青衣斟酌了一番,决定做好最坏的准备。
此时之民国,虽从政治、军事乃至人文都远强于晚清,但比起其他列强,仍然非常孱弱,南北两派的腰杆都不够强硬,而有了列强支持的北洋,已渐渐没有了之前对革命党的顾忌,如今自然愈发强势。
几人吃过早餐,王亚樵便先回了中情局。
即便想要给陈真发报,也需得等到约定的时间。
然而众人并不知道,此时陈真和薛颠已带着保镖,护送渔父从武陵秘密潜入了巴陵。
巴陵县,最为着名之处,自然是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
此楼自光绪六年重建,一直保持着清代官式建筑的风格,三层飞檐逐级外伸,一层檐角饰凤凰,二层为龙头,三层则呈祥云纹。
岳阳楼坐东朝西,俯瞰洞庭湖,远眺君山岛,依托城陵矶港口,已成了南北水路交通之枢纽。
陈真和薛颠拱卫着渔父,在大年初一便从桃源启程,走水路过洞庭入巴陵,约定在岳阳楼与湖南军事厅厅长程潜碰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程潜此人,也是同盟会中文武双全的革命元老,十六岁便中了清廷的秀才,后有感书生难以救国,才弃笔投戎,考入了湖南武备学堂。
1904年,程潜公派赴日留学,先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后来又去了陆军士官学校的炮兵科深造,在留学期间,就结识了黄兴与渔父,并通过他们两人的影响,在次年加入了同盟会……
武昌起义时,程潜任汉阳龟山炮兵指挥官,全程参与了武汉保卫战,深知袁世凯和北洋六镇的厉害,自出任湖南军事厅厅长后,便不断加强对湖南军队的教育和掌控。
不过,谭廷闿出任湖南总督后,便派唐乾远赴北京,秘密向袁世凯捐赠了一百万银元,而这勾兑政治妥协的行为,也让程潜看出了他的摇摆不定,开始收敛锋芒、低调行事……
等到袁世凯发布政令,遣心腹向瑞琮6月出任湖南省军政部长时,程潜对谭廷闿愈发防备起来,出行皆有心腹护卫,而在这股暗流影响之下,整个湖南省的立场,都渐渐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所以,此次与渔父的见面,程潜才不得不借着视察巴陵军务之名,暗中安排在了岳阳楼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几人进了岳阳楼,便看到程潜穿着一身大褂,戴着礼帽,站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雕屏前喃喃自语,彷佛在思考着什么,有些怔怔出神……
“颂云兄,自上次长沙一别,又显憔悴,看来湖南的军政形势,果真如兄长所言,愈发晦涩复杂了!”
渔父与程潜相识于微末,既是同年,又是同志,与黄、程之间的私交,犹在孙文之上,故而对他自是极为放心。
“我之担忧顾虑,只囿于湖南一地之军务政情,渔父兄才是胸怀天下,整日为了这个国家四处奔走,正如范仲淹先生所说,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