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 119 章 少年们,颤抖吧……(第2页)

对面的刘青青静悄悄的坐着,一脸认真的看着他,像等老师答案的小学子。

谢玉华心头一梗,自嘲都是过去的事,和一个不懂事的毛丫头,有什么好计较的。

没好气道:“自然是因为我读书不够多,不够广泛。”

刘青青哦了一声:“可是所有人都学了四书五经,都背得滚瓜烂熟,为什么中举的多是家里富裕的,家中贫寒的寥寥无几,难道贫寒之人,没有富有之人聪明?”

谢玉华再好的涵养,也被她给说没了:“谬论。

自然是因为世家大族家中藏书丰富,或请的夫子见多识广,每一篇文章都能从许多角度分析猜题练题,所以富家子弟考中的可能性更大。”

刘青青恍然大悟,科考和末世高考差不多,四书五经是教科书,但高考从来不考教科书,是考教科书拔高了后的知识。

那她接下来的计划,应该没有问题。

她想了想道:“先生,你能不能以四书五经为蓝本,编一套练习册出来?将近几年的科考题目都收录进去,然后再适当变化,弄成科考模拟题,或者押卷题?”

“然后我们把这些练习册大量刊印,通过书店,售卖给贫寒子弟,他们不用大量的藏书,不用请束修高昂的夫子开小灶,自己也能通过练习册学习,在科举中取得好的成绩。”
 

谢玉华嘴巴张了张,半响才道:“你这想法有那么几分薪火相传的意思,可是,我只背得南安府这十五年的乡考题目,其他府的,我并无知晓,还有,进士科我没考过,实在无能为力。”

这便是意动了。

刘青青笑道:“先生莫急,您先把乡试的编写出来,进士科的,我重新想办法,让参加考试的举子默下来,再收录进去。”

“这册丛书收录五次的乡考真题,还有模拟押题,不如叫五年科考三年模拟,怎么样?”

谢玉华脸上忽明忽暗,他磋磨了十五年才中举,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是因为,有些东西,只有世家大族才有传承,为何今年他能中举,因为他考了五次,将乡考的套路都给摸透了。

若每个学子都得了这样上进的机会,相信,南安府中举之人,将会井喷一般,长此以往,朝廷里南安府籍官员不再孤掌难鸣,税政民生上,也能替南安府百姓发出声音。

他们这样做,无异于撬了那些世家大族的根基,短时内没问题,时间长了,人家回过味来,只怕要反扑。

谢玉华不在把刘青青当做个小屁孩,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刘青青笑道:“没事,等他们回过味来,我们已经发展壮大,不怕他们了。”

谢玉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我看着,你种田卖特产干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劳心劳力做这事呢?”

刘亲亲无奈笑道:“没办法,家里有人要科举,只当给他提前铺路了。”

两人就细节,又敲定了许多。

谢玉华负责编书,刘青青管理刊印出版售卖,除去成本赚得的钱,两人对半分。

当师爷县丞,要协助知县大人管理县衙,杂七乱八的事多,不能专注的读书。但当编辑不一样,他要再次吃透四书五经,深耕细作,一来编出高质量的练习,二来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是一个再次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