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第 138 章 阿云的建议(第3页)

她已经很保守克制了,哪知道律法对于食盐,竟然管控得如此严格。

好似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郭守云组织了一下言语,慢慢道来:“大赵如今征收的是人头税,按人丁缴税。”

我们南安府因偏安一隅,民风彪悍,吏治清明,人头税按朝廷规定的缴纳,三十文一人一年。

但是,有的富庶地带,从上至下,官员层层加码,百姓的人头税竟然达一百多文一人。

人口众多的家庭,每年要缴纳高达一二两银子,他们干脆带着田地投到官宦之家,自愿成为佃户,他们就成了隐户。

隐户本该给朝廷的税银,便跑到了官宦手里。

朝廷发现税银一年较一年少,就是因为隐户越来越多的原因。

所有人都离不开食盐,每个人一年的食盐用量是固定的,通过一个地区的食盐销量,可以估摸出该地的真实人口,所以,朝廷严格管控食盐,一来是知道治下百姓的真实数额,有效控制隐户的人口。

二来,食盐暴利,官府通过竞价售卖盐引,获取一笔高额利润,补贴国库。

之前,朝廷对盐政的法令是,官民合作,也就是,允许一定的百姓晒盐。

但是,北线与金人作战,朝廷军费紧缺,朝廷上有人提议,以后食盐一律官营,获取利润,以供北线作战,我估摸着,最多半年,就会实施。

所以,我建议,暂时将盐井回填封闭,过几年朝廷政策变了再开取晒盐!”

听了郭守云的话,刘青青庆幸不已,幸好,幸好郭守云读了书,知道些时政。

不然,他们铁着头办盐厂,开采盐井,钱赚不到,白辛苦一场,为他人做嫁衣,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一刻,她深刻感受到了读书人与普通人之间的信息壁垒。

郭守云被她灼热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羞赧的摸了摸头:“这只是我读书后乱说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去探探师父的口气,他肯定知道该怎么办?”

卢雪樵那里自然是要去探一探的,不仅卢雪樵,刘青青计划着,温如初,薛文豪那里都去探一探。

自然不能直接说发现了一口盐井,刘青青打算借口,青华园业务范围扩大,急需盐引。

至于盐井,放在那里又不会跑,先把房子盖起来,四周围起来,占住地方。

作为刘家的领路人,刘青青当即采纳了郭守云的建议,召开家庭会议,严肃道:“我们所有人守口如瓶,不可将盐井的事透漏出去。”

“阿爹,二贵叔也不许说!”

刘有山点头如捣蒜,表示坚决拥护女儿的领导。

“阿娘,不可以在村学里提半个字!”

苏氏讪讪的,她喜欢和孩子们讲一讲家里的事情,孩子们都盼望着来家里看碰碰瓷瓷,被女女儿点出,面上有些挂不住。

刘青青看向刘慧兰,顿了顿还是道:“阿姊,青华楼里我们依旧买盐用,等房子盖好了,我们悄悄的煮点盐巴供应给楼里,此事你在垚叔面前,莫要漏了口风!”

刘慧兰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声如蚊呐:“我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