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稍有迟缓,恐生民怨(第2页)

 低价售粮,岂不亏大本?

 刘备心崩。

 知甘宁取江夏粮,特从庐江调粮以备民需。

 未料甘宁狠辣,高价购民粮,用江夏府库之金,转粮至江陵。

 此举毒辣。

 经此,首批粮草,储备无望,恐难供江夏民。

 难!

 真难!

 刘备眉紧锁,纠结不已。

 “皇叔?”

 三位长者轻声呼唤,刘备恍若从梦中惊醒。

 他望向三人,勉强挤笑:“三位请先安歇,我有急事需速决。”

 言罢,刘备转身疾行,只留背影。

 “皇叔何故?”

 “似有心事。”

 “或许身体不适,皇叔为江夏百姓操持,着实辛劳。”

 三人简短交谈后,安心歇息。

 刘备则召张飞,令其率军缓行江夏,自己亲率亲兵返回庐江。

 此事,亟需与诸葛亮、庞统共商对策。

 否则,数十万民众之重,他将难以承受。

 所幸庐江不远。

 一个时辰后,刘备疾驰归庐江,入太守府即召二人。

 “主公,您不是前往江夏运粮了吗?为何返回?且如此急切?”

 “主公,莫非有变?”

 诸葛亮与庞统敏锐,细节中已觉异样。

 “唉!孔明、士元,我们又中其计。”

 “方知白送江夏空城,非曹营谋士善心,实乃陷阱。”

 刘备痛心,详述万民书之事。

 听后,诸葛亮与庞统大惊。

 同一念头闪过脑海——“驱民为祸,以仁义之剑,破仁义之志。”

 唉!二人心情转沉。

 此计对他人无效,对曹操亦然,唯独对刘备极具威力。

 因刘备以仁义立世,亦被仁义所缚。

 一旦违仁背义,日后行事便失民心。

 故,明知解法,亦不能行。

 他们需助刘备,保其仁义之名!此乃阳谋。

 “无懈可击!”

 二人心中暗叹。

 令他们惊愕的是,本以为那计谋意在离间孙刘,迫使主公与庐江世家对立,岂料仅是虚晃一枪。

 真正的隐患,在于那数十万饥民!

 稍有差池,民变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