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名不副实的神童(第2页)

 杨夫子神情一如既往:“可有什么感悟?” 

 陈砚道:“王知府是实干派,不喜那些表面文章。” 

 杨夫子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不错。” 

 短短八天就能将王知府摸透,悟性实在了得。 

 扭头去看周既白:“你可有其他感悟?” 

 周既白羞愧地低头:“学生不解。·白!马_书¢院~ `庚_歆¨醉*哙.” 

 他日夜不停背书,己背下六十多篇,正为不能在十天内背完而发愁,哪里有余力去感悟? 

 杨夫子并不责怪周既白,而是细细讲解:“王知府上任东阳府五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治水。” 

 延河流经东阳府,一到雨季,河水必然大涨。遇到雨水充沛之年,就会决堤淹田。 

 朝廷派了不少官员前来治水,堤坝越修越高,水却依旧被冲。 

 以至于后来都流传“治水无用”,不如等真淹了再上报朝廷救灾省事。 

 反正这是顽疾,前任都淹了,到自己了即便淹了朝廷也不会怪罪。 

 可王申对着这个最硬的骨头下手了。 

 五年间,他清理河沙淤泥、修建水库等,雨季更是亲临监管河堤。 

 “如此能办实事的官员,自是不喜那些表面文章。” 

 杨夫子将会试程文集放开,找到王申那篇文章:“王知府的此篇文章文风质朴,却带了赤子之诚。若想写出这等文章,必要心有大志。” 

 “王知府所选之人,虽不是文采十分出众,却都是能办事之人。” 

 陈砚应道。 

 杨夫子赞赏点点头,道:“为师去书肆买这些程文集时,许多士子也在抢购此等文章,都是为迎合知府大人的喜好。若想出头,便不能只改变文风,还要想清楚为何考科举,若真入朝为官,又要做些什么。” 

 陈砚垂眸沉思。 

 为何要走科考? 

 自是因为这是唯一出路。 

 唯有爬上去才能不被人随意欺压。 

 他至多只是在看到底层百姓的艰辛后想着以后若

有权势了,就帮帮他们,并未认真想过为官后真的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正苦思时,就听杨夫子道:“以你们的年龄阅历,连官场都未曾有了解,自是想不明白要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你们迎合知府大人的为官之道也就是了。” 

 陈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