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夫子该努力了(第3页)

 杨夫子脸颊也跟着跳:“上任状元是吴老先生的学生。” 

 “夫子有许多地方比他强。” 

 杨夫子追问:“哪些地方?” 

 “夫子比他年轻,还有机会教出更多状元。” 

 陈砚坚定道。 

 杨夫子:“状元岂是那般好教的?” 

 陈砚坚定道:“夫子你更该努力才行。” 

 一旁的周既白跟着点头:“陈砚说得对,夫子您不可再懈怠了。” 

 杨夫子只觉得头又痒起来了。 

 杨夫子到底还是打包了自己的行李,坐上了周家的牛车,跟着两名学生去了府城,在府学附近租了套一进的小宅子,过上了抄书、修改两人文章,替两人答疑解惑的日子。 

 府学里的教谕们虽懈怠,学风也散漫,可府学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藏书多。 

 府学有一栋三层高的藏书阁,府学的学生多是在此地自学读书。 

 陈砚在里面待了两日,将书大致翻了一遍后,深知此地的价值,往常就在此地看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砚的记性更好了,很多书只用读一遍就能记住。 

 只要没课,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背书。 

 背得多了,便越发感叹此地藏书的丰富。 

 尤其是关于《春秋》的各种解读,简首让他大开眼界,仿佛突然顿悟了。 

 作为府学的学生,每次可从藏书阁借一本书出去,待读完再还回来。 

 陈砚便利用这个规矩,时常借各种关于《春秋》的书出来让杨夫子抄写。 

 一来是为了让杨夫子也能跟着读这些书,二来也是他们的藏书实在太少,抄一本就多一本。 

 等他们离开府学后,想看这些书都看不到,不如让闲得无事的杨夫子抄写。 

 杨夫子每日虽是精疲力尽,却也发觉自己多了不少感悟,而陈砚的文章进步更是神速。 

 如此下去,下一届乡试陈砚也该榜上有名。 

 不过乡试的意外也是极多,不到真正放榜,谁也不知具体情况如何。 

 就在杨夫子整个人日渐憔悴时,他的救星——周荣游学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