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灯火如河,历史如诉(第3页)
他叫王国栋,高中毕业下的乡,虽然学业中断,但底子还在,一直渴望能有机会再学习、掌握一门真正的技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所事事,成为家庭的负担。
“还有那一百亿!教育基金!”一个女青年插话,她叫周晓芸,眼神亮晶晶的,“‘华夏英才振兴基金’,说不定以后会有技术培训班,甚至助学机会?就算我们这批人赶不上,我们的弟弟妹妹总能赶上吧?国家这是真的要下大力气搞建设了!”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互相看着对方,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一种久违的光芒——那是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几年来回城后的彷徨、委屈、对未来的焦虑,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李兴民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屋子里踱了两步,拳头紧紧攥着:“对!这不是空话!上了《新闻联播》,这是国家定下的大事!需要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我们不能这么干等着了,明天就去街道办事处问问,去劳动局打听打听!这么大的投资,肯定很快就有招工的消息!”
“没错!只要有机会,哪怕从学徒工干起,我们也一定能干好!咱们什么苦没吃过?”王国栋的冷静再也维持不住,脸上泛起了红光。
这一夜,无数个如李兴民、王国栋一般的知青,在收音机旁、在邻居家的电视机前、在传阅的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
他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三百亿港币的全部战略意义,但他们抓住了最核心、也是最关乎自身的一点:国家引入了巨资,要大力兴办现代工业了!而工业,需要工人!
他们曾是时代洪流中的浪花,被裹挟着走向远方,如今又带着一身风霜回到起点,却常常感到自己与飞速变化的城市格格不入。
而此刻,“华兴集团”、“现代化工厂”、“技术培训”这些词汇,为他们勾勒出一条可以期待、可以奋斗的道路。
他们不怕吃苦,只怕没有机会。现在,机会的曙光,似乎正随着那三百亿港币的惊雷,穿透云雾,照射了进来。
那一夜,无数个家庭在餐桌上讨论着这则新闻;无数封信件带着剪报寄往远方的亲人;无数颗心跳动着,与国家前进的脉搏共振同频。
刘光天与高美琪站在饭店房间的窗边,俯瞰北京的夜色。远方星星点点的灯火,如大地上的星群,沉默而坚定。
“今天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高美轻轻说。
刘光天缓缓点头,目光沉静而深远:
“我们只是点燃了一根火柴。但你看——”他指着窗外辽阔的土地,“这片大地,从来就不缺愿意添柴的人。”
灯火如河,历史如诉。他们深知,这笔钱不仅是资本,更是一颗种子。它落入时代的土壤,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生长出一个他们梦想中的、强盛而明亮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