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四九城的招工

京都,华兴团队的工作效率是高效且务实的。

在与工业部、外贸部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日夜不停的协调下,

第一批根据协议采购的工业设备,已经以惊人的速度跨越重洋,

通过专列运送到了四九城。

这些覆盖着防雨布、标记着华兴标识的巨大木箱,

静静地停放在城东新划出的工业区仓库内,

却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们不仅仅是机器,

更是国家工业现代化希望的具象化,

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象征。

与此同时,工业部雷厉风行,依托这批先进设备和华兴集团注入的资金与技术指导,

决定在原有的一家老旧厂区基础上,

重新开办一家现代化的制衣厂和一家纺织厂,

作为此次合作的标杆示范项目。

首批招工规模就达到一万人,这个数字在当时堪称空前。

在筹备组的会议上。

华兴集团负责人事的主管黄淑仪女士,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却坚定地对工业部的领导补充道:

“关于这次招工,我们董事长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

“他希望这次招聘优先录用那些家庭条件最困难、返城后长期没有工作的知青。

我们华兴方面会派出一支小组,协助街道和劳动局的同志,共同核实申请者的家庭情况,希望能把这份工作的机会,精准地给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

在座的工业部领导们瞬间就明白了这话里的深意。

刘光天这是担心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人会利用职权“塞人”,让招工的好政策变了味,无法真正惠及那些在困苦中挣扎的普通百姓。

几位领导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了然和赞同。

为首的罗部长当即表态:

“黄淑仪同志,请转告刘董事长,这个要求我们完全同意,也非常赞赏。

实事求是地说,这么大规模招工,难免会有人说情打招呼,我们这边处理起来也确实有难处。

由华兴的同志牵头介入核实,既能确保公平,体现投资方的意愿,也帮我们减轻了压力,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这是好事,我们全力配合!”

于是,一个由华兴集团人事部骨干、工业部代表、街道办和劳动局同志共同组成的“联合招工资格审查小组”迅速成立。

刘光天的这个“小要求”,

如同一道坚固的堤坝,

意在拦住那些试图徇私的人情洪流,

确保这一万个珍贵的名额,

能够如同精准的甘露,

浇灌在最干涸的土地上。

招工启事,通过街道办事处的布告栏和广播,像一声春雷,迅速传遍了四九城的大街小巷,

在无数家庭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启事上的条件,红纸黑字,对于当时普遍拿着几十元月薪的人们来说,优厚得令人难以置信:

诱人的薪酬:

普通熟练工人月薪起点200元以上,技术岗位或班组长更高。

这远高于当时普通工厂几十元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收入。

“铁饭碗”般的保障:

不仅提供稳定的正式工编制,更注明享受全额医疗保险,看病吃药几乎不用自己花钱,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前所未有的福利:

明确承诺提供免费的工作餐、发放高质量的劳动保护用品(工作服、手套等),

并且年终享有丰厚的福利和奖金。这对于许多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是极大的吸引力。

良好的工作环境:

启事特别强调,新工厂将采用“进口先进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工作车间通风、采光良好,还有专门的休息区和澡堂。

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工厂“脏、累、险”的传统印象。

这则启事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

人们最初是惊愕和怀疑,随即被狂喜和渴望所取代。

“多少?二百块?!还管看病?这…这怕是听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