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大爱神教上(第3页)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西街的寡妇李婶。
她男人死在战乱里,自己带着个七岁的儿子小宝,靠着在工分食堂帮厨勉强糊口。
看着小宝整天在泥地里疯跑,李婶一咬牙,牵着小宝走到了学堂门口。
一位年轻的女信徒,胸前红“爱”字醒目,笑容温婉地迎上来,没有丝毫架子,蹲下身平视着小宝:
“小朋友,想不想来学堂识字呀?这里有纸笔,还有图画书看哦。”
小宝怯生生地点点头。李婶紧张地问:“真…真不要钱?管饭吗?”
女信徒笑着拉起小宝的手:“大姐放心,分文不收。学堂提供一顿午膳,管饱!您下午下工来接便是。”
看着儿子被那笑容温暖的信徒牵进明亮整洁的学堂,李婶站在门口,心头百感交集,疑虑消了大半。
紧接着,“慈光食堂”在几个居民区旁开张了。大大的招牌写着:
“大爱神教信徒食堂,非信徒亦可惠顾。一荤一素一汤,工分/铜钱皆可,物美价廉。”
格牌挂出来,比官市的工分食堂和街边食肆便宜了近三成!
肉是大块的炖肉,菜是新鲜的时蔬,汤里飘着油花。
起初门可罗雀,但很快,几个胆大的劳工下工后走了进去。
出来时个个摸着肚子,一脸满足地跟工友炫耀:
“乖乖!那大肉块!那味道!才这点工分!比咱啃干饼强多了!那打饭的信徒大姐,手一点也不抖,还问我够不够!”
口碑如同野火般蔓延。“慈光食堂”很快人满为患。
信徒和非信徒混杂而坐,穿着“爱”字袍的信徒们不仅没有丝毫傲慢,反而常常主动帮老人孩子端汤,笑容可掬地问候:
“大哥辛苦了,多吃点!”
那温和的态度,低廉的价格,实打实的美味,迅速赢得了平民的心。
更让人动容的是城北角落新设的“孤寡堂”。
这里收容着战争留下的真正老弱——无儿无女的老人、失去双亲的孤儿。
几个中年信徒,穿着洗得发白的圣袍(以示谦卑服务),日夜照料。
他们给老人擦洗身体,喂饭喂药,耐心地陪着说话;教孤儿们简单的字句和礼仪,分发文具让他们涂画。
所需米粮药材,皆由神教产业供给。
非信徒平民路过,常能看到信徒们抱着哭泣的孩子轻声安抚,或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晒太阳,那场景,充满了朴素的温情。
“这些大爱神教的人…是真心在做善事啊。” 街坊们感叹着,眼神中的戒备渐渐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