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生或死,死或生!【补,四千字!】(第2页)
冀州现在就是一盘散沙,想要横推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但最终受到伤害最多的还是冀州的百姓。
消耗粮草,耽误时间都不太划算。
这些士族也早晚都要收拾。
但不是现在。
什么时候他将洛阳朝廷那边完全瓦解,或者说是统一天下之后,在着手收拾这些大汉的蛀虫也不迟。
现在求一时安稳,然后快速的解决洛阳朝廷才是重中之重。
“起来说话吧。”
看到所有人都选择臣服之后,段羽便没有在为难众人。
“本皇会上表长安,临时任命许攸为冀州刺史,其余大小官职也会从新安顿。”
交代完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之后,段羽便驱散了众人,让他们都回去立刻写信给自己的亲族了。
李儒还有贾诩两人率领的大军已经抵达冀州。
正在从常山国的方向开始推进。
有了这些人的帮忙,相信推进的速度一定会很快。
段羽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麴义说道:“你立刻派人去给许攸传令,让其速度前往邺城,十万黑山黄金除了留下部分青壮编入冀州兵马之外,其余流民立刻遣返原籍。”
“你在邺城等候高顺前来之后,合兵一处,带兵前往孟津渡。”
“并且传令给许攸,监造渡河所用的渡船。”
“另外传令给李儒贾诩,等人.......”
“领兵南下之后前往黎阳驻扎兵马,等渡河船只建造完成之后,立刻准备渡河事宜。”
麴义在一旁连忙记下。
...............
七月。
洛阳城笼罩在炙热与蝉鸣之中。
朱雀大街上蒸腾着青石板缝隙里渗出的地气,远处宫阙的琉璃瓦在烈日下泛着刺目的金光。
护城河边的柳枝蔫蔫地垂在水面,几个顽童赤着脚在浅滩处摸河蚌。
太学附近的槐树下,三五学子捧着竹简争论《白虎通义》的释义,汗水滴在简牍上晕开了墨迹。
北邙山下的瓜田里,老农跪在干裂的土垄间,颤抖的手指捏碎了一只蝗虫。
老农身后新扎的草人挂着褪色的朱砂符咒,上面写满了祈福的符箓,在热风中歪斜欲倒。
老农将草人扶正,然后双手虔诚的合十,看向头顶火辣的娇羊。
七月已至秋,每年能不能丰收,就看这最后一个月的了。
所以,每年的七月,都是重要祭祀的节日。
汉承袭先秦《周礼》《礼记》传统,七月为“孟秋”,天子诸侯需祭祀祖先。
七月的第一个节日为“迎秋。”
迎秋,顾名思义,就是迎接秋天的意思。
七月初一卯时,尚书台颁发"迎秋诏令"。
鸿胪寺设"迎秋坛"于南郊,百官面向日出处行揖礼。
皇帝更衣玄端,佩秋玉组,命太史令奏《九秋》之乐。
太医令献"秋醴",以柏叶、杏仁入酒,谓可清肺润燥。
宦官开始更换"秋衾"。
尚方监制的葛布凉席撤去,换作夹纱竹簟。
御史中丞府邸,门下书佐整理《四时养生方》,准备分发下属。
文武百官遵《月令》调整作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晨练改为戌时。
普通百姓则是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迎秋”之日,若是能有一套新的秋衣,那就已经是这一年当中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除了七月初一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迎秋”之外,在七月初七,还有一个更为重大的节日,名为“秋尝。”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荐寝庙。”
秋尝之日尤重。
太常寺提前旬日筹备:太史令测得秋分时刻,司农寺调拨新收的黍稷稻粱,少府监制青铜祭器。
七月初七子时,百官要着纁色祭服,手持灵枝火把,沿神道列队。
皇帝亲执圭瓒灌鬯,三献礼毕,太祝令诵读《秋尝祝文》:“惟仲秋之月,百谷既登,敢昭告于皇考,以荐嘉禾。”
不光是皇室祭祀,汉朝的百姓从上至下,都要为此节日而准备。
大族设"秋尝堂"。
尚书令第五伦府邸,庖厨制"五谷鼎",以新麦作茧形馍,粟米塑雁鱼形。
宗子率子弟诣祠堂,按《周礼》“馈食礼"操作:先献太牢,次进时果,最后呈献新酿的菊酒。女眷在别室制"秋尝锦”,用茜草染就的绢帛绣五谷纹,预备冬日赏赐家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