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北方解体

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的消息传到国内,在汉东政界引发了巨大震动。方青云一早来到办公室,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

"省长,您看今天的报纸。"楚沐将几份报纸放在办公桌上,头版头条都是相关报道。

方青云快速浏览着报道,表面平静,心中却波澜起伏。这一天终于来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果然,在上午的省委常委会上,白云飞率先发难:"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事件充分说明,改革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我认为汉东应该重新审视当前的改革方向,避免重蹈覆辙。"

曲平立即附和:"白省长说得对。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必须稳字当头,不能急于求成。"

其他常委也纷纷表态,大多倾向于保守立场。刘志远见状,采取了和稀泥的策略:"这个事情需要慎重研究。改革要推进,稳定也要保证,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方青云。出乎意料的是,方青云并没有激烈反驳,而是平静地说:"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类比。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路。"

这种不温不火的回应让白云飞等人有些意外。他们原本准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却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随后的日子里,随着苏联局势的持续恶化,汉东省内的政治气氛日趋紧张。十月中旬,在一次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白云飞再次发难:"我建议暂停所有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等国际形势明朗后再做决定。"

方青云这次选择了正面回应:"不能因为别人感冒,我们就跟着吃药。汉东的改革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推进。"

两人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刘志远不得不出面打圆场:"改革要推进,但步伐可以适当调整。具体方案我们再研究。"

进入十一月,苏联的局势急转直下。11月16日,俄罗斯宣布接管苏联财政部等中央机构的消息传来后,白云飞和曲平的活动更加频繁。他们四处走访老干部,召开座谈会,宣传"改革的危险性"。

方青云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深入基层调研,特别是到那些改革成效明显的县市考察。在金州市开发区,他对随行人员说:"看这些新兴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活力十足。这就是改革的生命力。"

12月初,方青云开始着手撰写一篇重要文章。楚沐看到初稿后,担忧地说:"省长,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文章,会不会太冒险了?"

"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更要发声。"方青云坚定地说,"但不能急于求成,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12月19日,俄罗斯等三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消息传来,汉东政界一片哗然。白云飞立即召集支持者开会,宣称"苏联的今天就是盲目改革的明天"。

方青云却出人意料地保持沉默。他照常工作,批阅文件,主持会议,但对当前的激烈争论不予置评。

12月23日,方青云接到北京一位老领导的电话:"青云啊,现在的形势很复杂,你要稳住。记住,沉默有时候是最好的回答。"

"我明白。"方青云说,"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12月24日,方青云提前下班回家。周晓发现丈夫神色凝重,关切地问:"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了?"

方青云摇摇头:"明天就是25号了,一个时代可能要结束了。"

方宁正在准备期末考试,从书本中抬起头:"爸,您说的是苏联吗?我们同学都在讨论这件事。"

"是啊。"方青云若有所思地说,"这不仅是国际大事,也会深刻影响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

12月25日清晨,方青云很早就来到办公室。他站在窗前,望着阴沉的天空,知道今天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楚沐送来早餐时,发现省长桌上的烟灰缸里已经有好几个烟头。

"省长,您一夜没睡好?"楚沐关切地问。

方青云转过身,眼中布满血丝,但神情坚定:"小楚,准备好纸笔。今天会有重要消息,我们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此时的汉东省委大院内,各种传言已经开始流传。有人说苏联已经解体,有人说戈尔巴乔夫已经辞职。白云飞和曲平的人四处活动,试图抢占舆论先机。

上午九点,正式消息传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一个时代结束了。

方青云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他出人意料地没有发表激烈言论,而是平静地说:"这个重大国际事件值得我们深思。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保持汉东的稳定和发展。"

白云飞原本准备了一大篇批判改革的发言,见方青云如此反应,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会后,方青云对楚沐说:"把我写的那篇文章发出去吧。时候到了。"

当天下午,《从苏联解体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一文在省委内参上发表。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

然而,发表这篇文章后,方青云再次陷入沉寂。他对各方面的反应不予回应,专心处理年终各项工作。这种高深莫测的态度,让对手更加捉摸不透。

12月26日,方青云照常工作,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最亲近的楚沐发现,省长的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和决然。方青云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在沉默中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