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圣贤之墨,与工匠之尺(第2页)
“慌什么!”宋濂低喝一声,强作镇定,“我等乃圣人门徒,岂能被此等俗务难倒!”
他立刻开始分派任务。
“你去,查阅《考工记》,看看古人是如何营建都城。”
“你去,翻阅《周礼》,研究军士营房的规制。”
“你去,拟写一篇奏疏,阐明此次营建的重大意义,请求陛下再追加些预算!”
一时间,翰林院的工棚内,书页翻飞,墨香四溢。他们用最传统,也是他们唯一会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在右边的工棚。
<!---->
格物院的学生们,在题目宣布的瞬间,就已经行动起来。
领头的一名学生,正是之前在动力所事件中,协助太子关闭阀门的宋应星。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摊开一张巨大的空白图纸。
“一组,立刻根据工部提供的材料清单,计算我们的承重极限和可用总量!”
“二组,这是应天府的地形堪舆图,结合风向和水源地,三十分钟内,确定最佳选址和排污管道走向!”
“三组,设计营房。统一标准,预制结构,要求搭建速度快,成本低廉!”
“我来负责总体规划和预算!” 十名学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算盘的噼啪声,铅笔在图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此起彼彼。
他们没有去翻阅任何一本古籍。
他们的脑海里,装满了陈玄和那些格物院老师教给他们的东西——数学、物理、材料学、建筑力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城楼上的朱元璋,起初还饶有兴致。可看着看着,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他看不懂格物院那些复杂的图纸,但他看得懂翰林院那些人,抓耳挠腮,满头大汗的窘迫模样。
三个时辰,转瞬即逝。
“时间到!”
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喝,两方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宋濂带着他的门生,率先走出工棚。他们手中,捧着一卷洋洋洒洒,长达数千字的《新营城规划疏》。
宋濂清了清嗓子,满脸傲然地开始宣读。
“臣等以为,新城之建,首重教化。当效仿古制,设文庙于中轴,以彰圣人光辉……”
“其次,营房当分三六九等,以显官阶之别……”
“再者,预算五十万两,恐有不足。臣等以为,可发动军士自行筹款,以显其报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