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句重八,朱元璋当庭失态喝口汤就行
第208章 篝火学堂与希望之种(第2页)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虚空”、什么“文明”,但他们听懂了“希望”与“责任”。
他们的人生在这一刻被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另一个战场也已开辟。
礼部大堂早已被改造成了“文明宣传总署”。
以宋濂为首,数十位大明最顶尖的文人、史官、剧作家汇聚于此。
他们面前不再是艰涩的古籍,而是一张张巨大的白纸。
陈玄给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创作。
创作属于这个民族的“神话”。
不是虚无缥缈的仙魔鬼怪,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属于人民的英雄史诗。
于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被改编成了评书。
那句“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变成了“只要我等尚存一息,这水就别想淹没我华夏的子民!”
于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豪情被谱写成了戏剧。
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在舞台上唱响时,引得无数观者泪洒衣襟。于是文天祥零丁洋里的叹息被创作为了歌曲。
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孩童们在田埂上、在学堂里广为传唱。
这些故事、这些歌曲被印刷成最简单的小册子。
随着那上万名“传火人”一同被送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
当第一批“传火人”和“赤脚医生”带着朝廷的补给和崭新的教材,进入那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时,他们遭遇到的是巨大的阻力。
在地方乡绅的眼中,这些教人识字算数的年轻人是在动摇他们统治乡里的根基。
一个会算账的农民如何还能被他们随意盘剥?
在那些靠装神弄鬼、贩卖“符水”为生的神棍、巫婆眼中,这些宣传科学、普及医药的“赤脚医生”更是砸他们饭碗的生死大敌。
于是阳奉阴违、暗中使绊、造谣中伤,甚至直接动用暴力驱赶的事情层出不穷。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过去那个软弱可欺的朝廷。
应天府,皇商府内。
陈玄看着“信鸽”送来的各地“希望工程”受阻的密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