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家族墓地(第3页)

 回到村里,阿军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吃早饭,我们婉拒了,说老富那边安排了。约好饭后他来找我们,带我们在村里逛逛。 

 饭毕不久,阿军果然来了。还是我和瘦小男人两个“闲人”跟着他,在村里溜达了两个小时,入眼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寥寥无几。问起缘由,阿军叹了口气,脸上写满无奈。 

 原来,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弱妇孺。更麻烦的是,村里没小学,孩子们上学得跑到江对岸的小镇,跋山涉水,极其不便。 

 很多年轻夫妇干脆就在镇上租房,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阿军当上村支书后,最大的心愿就是给村里修条路,架座桥过江。 

 可这工程既要架桥,又要在悬崖峭壁上凿路,预算高得吓人,上面一首批不下来。他空有抱负,却使不上劲,愁得不行。 

 逛得腿肚子有点转筋,除了山清水秀,也没啥“致富奇观”发现。阿军看我们有点蔫儿,带着点期盼问: 

 “村子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有没有啥致富的好点子?” 

 我尴尬地咧咧嘴,心说就这地形,种罂粟都运不出去,搞毛旅游啊?但嘴上还得应付: 

 “嗯…搞旅游倒是个路子,但光靠一个大瀑布,肯定不够看,得有点特色项目才行…” 

 这建议我自己听着都虚,阿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赶紧把话题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引: 

 “也不一定非得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行啊!比如…你们村的祠堂!要是够古老,那本身就是个大卖点!” 

 “祠堂倒是有,” 

 阿军面露难色,“但…一般不让外人进的。” 

 “哎呀,这都啥年代了!”我立刻开启忽悠模式,化身“乡村文旅规划师”: 

 “历史悠久的老祠堂,那就是活古董!藏着多少故事呢!开发出来,妥妥的摇钱树啊!村民能坐着收门票,不香吗?” 我仿佛己经看到钞票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