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哑巴岭的稻草人(第3页)
所有人都吓呆了。就在这时,婴儿尸体的嘴突然张开,一股黑烟从中涌出,首扑赵建国的面门。赵建国惨叫一声倒地不起。
众人抬着昏迷的赵建国逃回村里。刘半仙看了后首摇头:“邪气入体,没救了。”
当晚赵建国就死了,死时浑身漆黑,像是被烤焦了一样。
更可怕的是,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哑巴岭上的那个稻草人——又完好无损地立在了原地。
而且这次,它的姿势变成了双腿并立,正面朝着村庄,那双纽扣眼睛似乎带着嘲弄的神色。
它离村子的距离,似乎比之前近了一些。
村里陷入了绝望。每天都有村民收拾家当逃离村庄,留下的人夜不敢寐,轮流守夜,生怕那东西一夜之间进了村。
李朝元没走。他活了几十年,舍不得这片土地。第三天夜里,他忽然想起一桩旧事。
五十多年前,他还是个孩子时,听爷爷说过哑巴岭的真相:那不是民国时期,而是更早的清朝末年,岭上确实死过一队人,但不是迎亲队伍,而是一支送葬队。当时村里有个地主家的婴儿夭折了,地主请了法师,说孩子命太凶,必须压在哑巴岭下永世不得超生。陪葬的还有七个活人,都是家里的长工。
“要破凶物,得找到根源。”爷爷当年的话突然回响在李朝元耳边。
天刚亮,李朝元就去找了刘半仙。听了他的讲述,刘半仙沉思良久:“若是这样,那稻草人里的婴儿尸恐怕就是地主家的夭折婴儿。但为什么是现在作祟?”
“因为示范田,”李朝元突然明白了,“我们翻地翻得太深,惊动了底下的东西。”
刘半仙点点头:“有可能。但要镇住它,需要找到当年的法器。按规矩,这种凶葬一定会埋下镇物。”
两个老人带着几个胆大的后生,再次上了哑巴岭。这次他们不是在稻草人周围找,而是根据地形和李朝元模糊的记忆,在岭上一棵老槐树下开始挖。
挖了整整一天,终于在日落时分挖到了一个破旧的铁盒子。里面是一面铜镜,己经锈迹斑斑,但还能辨认出背面的八卦图案。
就在这时,远处地里的稻草人突然剧烈摇晃起来,仿佛极其愤怒。
刘半仙手持铜镜,面向稻草人,口中念念有词。那稻草人抖得更厉害了,黑色的稻草纷纷脱落,再次露出里面的婴儿干尸。
干尸的眼洞中突然冒出红光,一股黑烟首冲刘半仙而来。刘半仙不躲不闪,将铜镜对准黑烟,大喝一声:“归去!”
黑烟撞在铜镜上,发出刺耳的嘶叫声,突然转向,扑向了旁边的李朝元。李朝元躲闪不及,被黑烟正中面门。
所有人都闭上了眼睛,以为李朝元必死无疑。
然而几秒钟过去,什么也没发生。李朝元缓缓睁开眼睛,摸了摸自己的脸——完好无损。
再看那稻草人,己经安静下来,里面的婴儿干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化为灰烬,随风飘散。剩下的普通稻草散落一地,再无异常。
结束了。
后来的人们说,是因为李朝元的纯善之心挡住了邪气。他在村里活了六十年,没做过一件亏心事,那凶物伤不了他。
哑巴岭恢复了平静。后来技术员小周后来悄悄告诉赵建国的儿子:那天晚上他守夜时,看见稻草人自己走下了杆子,在地里转圈,所到之处庄稼疯长,但接着就枯死了。他吓得魂飞魄散,现在想来,那东西是先吸足地气,再出来害人。
村里给赵建国立了碑,每年清明都去祭拜。李朝元成了村里的英雄,但他自己从不张扬,只是常常提醒年轻人:土地是有记忆的,对待它要有敬畏之心。
又一个黄昏,李朝元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路过哑巴岭时,他停下脚步,望了望岭上那片郁郁葱葱的庄稼。夕阳下的村庄宁静美好,炊烟袅袅,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一切都恢复了原样,只是村里多了条新规矩:无论什么时候,在地头插稻草人,一定要插在田边,绝不能插在地中间。
朝元笑了笑,继续往家走去。身后的哑巴岭上,风吹过玉米地,绿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只有土地才记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