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鬼语集未语无痕

第593章 托梦(第3页)

 李文良走过去,用力搬开那个沉重的坛子。坛子下面的土地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他一铁锹下去,就感觉到了不同——这里的土比别处松软得多。 

 他心跳加速,继续往下挖。约摸挖了两尺深,铁锹碰到了什么硬物。他小心地清理开泥土,露出了一截麻袋。 

 麻袋里是一具猫的尸体,己经高度腐烂,只剩下皮毛和骨头。猫的脖子上紧紧勒着一根麻绳,明显是被勒死后埋在这里的。 

 李文良感到一阵恶心,正要掩土埋回去,忽然发现麻袋下面还有东西。他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一个小木盒。 

 木盒里没有钱,也没有信,只有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上是一个三西岁的小男孩,穿着红肚兜,笑得眼睛眯成两条缝。照片背面用毛笔写着一行小字:宝儿,庚申年五月初五生。 

 李文良不认识这个孩子,但从照片的年代看,至少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他拿着照片,茫然不解:王老太为什么要把一张孩子的照片埋在地下?还埋在一只被勒死的猫下面? 

 回到家,李文良把照片给桂芳看。桂芳端详良久,突然“啊”了一声。 

 “我想起来了!娘曾经说过,她小时候有个弟弟,三岁时得急病死了。外婆因为伤心过度,后来一首神志不清...娘很少提这件事,说那是家里的一个痛处。” 

 李文良更加困惑了:“那她为什么要把弟弟的照片埋起来?还埋得那么诡异?” 

 两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天晚上,李文良带着照片又一次来到七爷家。 

 七爷拿着照片,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许久,又问了孩子的生辰。老人掐指算着什么,脸色渐渐变得凝重。 

 “庚申年五月初五...这日子是阳气最盛之时,但这孩子偏偏在这个时候夭折...”七爷喃喃自语,忽然抬头问,“老王太是不是五行缺火?” 

 李文良一愣:“好像听桂芳说过,她娘命里缺火,所以取名桂芳,桂字带木,木生火。” 

 七爷点点头,沉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我明白了...我明白老王太为什么要埋这张照片了。” 

 据七爷说,在旧时民间有一种迷信说法:五行缺火的人容易招阴邪,尤其是如果家中有早夭的孩童,其魂魄容易纠缠活着的亲人。为了化解,有的人会请法师做法,将夭折孩子的遗物与一只黑猫一同埋于灶下,借灶火之力镇压阴魂。黑猫通灵,以其性命为代价,形成一道屏障,防止阴魂外出作祟。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法子,现在几乎没人知道了。”七爷摇头道,“没想到你外婆他们还信这个。” 

 李文良听得脊背发凉:“那她现在为什么又要让我们挖出来?” 

 七爷沉思良久,缓缓道:“可能是她死后,明白了这种镇压之法其实困住了她弟弟的魂魄,让他无法超生。现在她想弥补这个过错,让孩子的魂魄得以安息。” 

 第二天,李文良和桂芳按照七爷的指点,将孩子的照片取出,连同那只猫的遗骸一起火化,然后将骨灰撒在了村后的河边——据说是送魂归水,助其超度。 

 做完这一切,两人心中都忐忑不安,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妥当,王老太是否会满意。 

 那天晚上,李文良几乎一夜未眠,但王老太的身影没有出现。 

 第二夜、第三夜...一连七天,都没有任何异常。 

 就在李文良以为事情终于了结时,第八天晚上,他又梦见了王老太。 

 这次不是在床边,而是在一片朦胧的雾气中。王老太的身影不再阴森恐怖,而是变得柔和了许多。她看着李文良,脸上似乎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然后缓缓点了点头,身影渐渐消散在雾气中。 

 从那以后,王老太再也没有出现在李文良的梦中。桂芳也说,她不再做那个重复的梦了。 

 村里人听说这件事后,纷纷议论不己。老槐树下的闲话又多了新题材,但李文良从不参与讨论。他只是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 

 有时他会想,死亡也许并不是终点。那些未了的心愿、未诉的话语、未弥补的过错,都会以某种方式延续下去,在生与死之间的模糊地带徘徊,寻找了结的契机。 

 而梦,或许真的是通向往世的一座桥梁。当我们闭上眼睛,放下白日的喧嚣与理智,那些逝去的人就能悄悄走近,用无声的语言,诉说他们未竟的故事。 

 秋风起时,老槐树的叶子簌簌落下。李文良站在树下,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佝偻的身影,在远方对他微微点头。 

 他知道,有些牵挂,可以放下了;有些秘密,终将见光;有些遗憾,只能随时间流逝。生死之间,唯梦通途,而那些穿越界限而来的讯息,无论多么诡异离奇,或许都只是一个简单的诉求: 

 记住我,理解我,让我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