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垦大强67

第3029章 粮食的芯片(第3页)

 “把二楼的棉纺设备全拆了,墙面做防菌处理。”

 刘能站在布满蛛网的车间里,对着施工队长比划:

 “屋顶加装智能控温玻璃,再埋十条水循环管道。”

 工人们看着这位总公司大老板亲自爬上脚手架测量尺寸,安全帽蹭落墙皮也浑然不觉。

 资金消耗比预想更快。当刘能在财务报表上看到“设备采购已用4200万”时,后颈渗出冷汗。

 他咬咬牙,拨通了总公司财务总监的电话:

 “把那笔闲置的两亿流动资金解冻,先挪五千万到种子研发专项账户。”

 对方迟疑片刻:“刘总,董事会那边......”

 “责任我担!”

 刘能挂断电话,窗外的戈壁滩狂风呼啸,卷起的沙砾拍打着玻璃,像极了他此刻紧绷的神经。

 在等待设备的日子里,团队也没闲着。技术员们每天泡在图书馆,翻译海量外文文献。

 实验室助理在试验田里划区播种,记录传统种子与进口种子的生长数据对比。

 刘能特意从农科院请来三位退休专家,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里,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年轻人辨认小麦锈病的初期症状。

 两周后,满载设备的集装箱终于抵达口岸。刘能带着公章连夜驱车八百公里,在海关大厅守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

 当最后一台基因测序仪通过安检时,他靠在走廊的长椅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放行文件。

 设备安装调试那天,整个研发小组都挤在人工气候室里。

 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温度曲线稳定在25c±0.5c,听着超净工作台吹出均匀的风噪,技术员小王突然哽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总,咱们的‘粮食芯片’,终于有产房了。”

 刘能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转身在实验台上铺开泛黄的家传种植笔记——那是祖父在戈壁滩垦荒时用钢笔写下的作物习性记录。

 晨光穿透防尘服的袖口,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上投下细小的光斑,宛如撒在希望田野上的第一粒种子。

 林深,沈星河,艾米丽,周念安,以及大卫,这几个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了公司中坚力量。

 开始,刘能并没有打算把这几个米国人收到小组里面来,毕竟关系重大。

 但是在他们一再保证,并且已经递交了入籍申请后,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说起来都是军垦城的媳妇或者女婿,也真不算外人!

 设备虽然并不齐全,但是已经可以开始工作了。

 几位中科院的老科学家看到设备如获至宝,有一个甚至摩挲着设备掉下了眼泪。

 于是,以几位老科学家为主,一帮年轻人为辅的研发团队开始投入了工作。

 研发就是个烧钱的事情,大量的资金投进去,有时候连个水花儿都看不到。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刘能虽然不懂这些,但却能做一个好后勤,把这些宝贝们伺候的比婴儿还贴心。

 每天亲自采买,保证大家吃好喝好,唯一没办法的,就是这些人干起活来就不要命。

 刘能比较胖,觉多,可真跟他们熬不起,不过人家一个个废寝忘食的工作,他这个躺下就着的人,第一次失眠了。

 在家里躺到半夜,干脆还是起来去了研发室,送了一通咖啡之后,一沾沙发竟然睡着了。

 于是,他干脆在研发室里面弄了一些床,谁困了随时可以睡。

 这帮人你根本没办法给他们规定时间的,因为除了睡觉,基本都在这里滚。

 有些甚至睡觉,都是在桌子趴一会儿,打个盹就算睡了。

 刘能每天求爷爷告奶奶的央求大家去吃饭睡觉,到把他累的够呛。

 一个月下来,竟然瘦了十几斤。这一下老婆高兴了,为让他减肥,可没少花钱,结果都没能做到,现在成功了。

 ? ?月初保底月票我要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