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垦大强67

第3075章 燃油车的出路(第3页)

  “车顶上能不能装个折叠的遮阳棚?夏天在戈壁滩上修车,太阳太毒了。”

  有一次,一群来自伊犁的牧民特意赶到军垦城,围着 prototype(原型车)提意见。

  一个叫巴图的老牧民摸着车门说:

  “这门太窄了,我们穿的蒙古袍厚,上下车不方便。”

  另一个年轻牧民则希望能在车后斗加个固定马鞍的装置。

  “骑马赶羊时,车能拉着马鞍和行李,省不少力气。”

  伊万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当天就组织团队修改设计。

  叶雨泽看着这群皮肤黝黑的牧民围着汽车讨论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家老爷子说过的话:

  “真正的好东西,是能让人觉得方便、踏实的。”

  初夏时,第一批特型车终于下线了。

  十辆改装后的“沙漠之舟”排成一排,有带履带的勘探车,有带冷藏箱的牧民车,还有装着发电机的移动充电车。杨革勇非要第一个试驾。

  他开着勘探车在戈壁滩上跑了一整天,回来时满脸是灰,却笑得合不拢嘴:

  “太牛了!刚才陷进沙坑,按一下按钮就自动脱困了,比我当年在撒哈拉用铁锹挖沙子强多了。”

  欧阳家的老大也来了,带来了西北五省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采购清单:

  “我们要订五十辆移动充电车,三十辆牧民专用车,还有二十辆带液压吊臂的工程车,用来搭建光伏板支架。”

  李林东拿着清单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这才只是开始,昨天xz那边的军区也打电话来,说要定制一批高原巡逻车。”

  叶雨泽却没那么乐观:“别高兴太早,特型车的售后服务才是关键。这些车跑的地方都偏僻,坏了没地方修可不行。”

  他早就想好了对策,“我们在军垦城建个培训基地,免费教牧民和边防战士修车,再在每个县城设个备件仓库,保证小问题就地能解决。”

  伊万补充道:“我们还开发了远程诊断系统,车出了故障,后台能实时看到数据,技术员可以通过视频指导维修,实在解决不了的,我们派直升机送技师过去。”

  那年秋天,当军垦城的棉花丰收时,战士集团的特型车已经跑遍了西北的戈壁、草原和高原。

  有牧民拍了视频发到网上,一辆蓝白相间的牧民车停在草原上,车斗里的冷藏箱打开着,里面的牛羊肉还冒着白气,旁边一群人围着车欢呼。

  视频配的文字是:“从草原到县城,再也不用担心肉坏了,谢谢战士汽车!”

  部委的领导看到视频后,特意给叶雨泽打了电话:

  “你们这事儿办得好!不光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拉近了和老百姓的距离。下一步考虑往西南山区拓展吗?那边的路况更复杂。”

  叶雨泽笑着答应下来,挂了电话,看见伊万拿着新的设计图走过来:

  “叶总,我们想试试氢燃料和燃油混合动力,既能保证续航,又能减少污染,适合在生态保护区用。”

  窗外,叶万成老爷子正带着几个老农参观刚下线的工程车,夕阳照在他们身上,像一幅温暖的画。

  叶雨泽突然明白,战士集团的转型,不只是汽车从燃油到特型的改变,更是从“卖产品”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就像欧阳老爷子说的,真正的长远,不是算计着能多赚多少,而是看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因为这些改变,多收获多少幸福。

  冬天下雪时,叶雨泽收到了一封来自北疆小学的信,信封上画着一辆卡通版的战士车,里面是孩子们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的:

  “谢谢叔叔们的车,现在老师能每周开车来给我们上课了,不用再骑马走三天了。”

  叶雨泽把信贴在汽车集团办公室的墙上,旁边是战士集团最新的规划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那是未来要覆盖的地区。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看着这些红点慢慢连成线,再连成面,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就像窗外的雪,虽然冰冷,却总能孕育出春天的希望。

  本来这次回来,是想帮帮叶茂,结果却稀里糊涂的参加到车辆改型当中来了。

  不过也不算不务正业,这些特性车对于叶茂的帮助也同样巨大。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