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750章 各方


 
  文彦博靠在太师椅上,眯着眼睛,静静的听着,在他身前的人的话。

  “官家已下敕书,召回杨潜古、崔平叔……”

  “还望太师能入宫劝谏,万勿令这等小人回朝,以免污元祐更化之政,使圣朝蒙羞。”

  说话的人是新除的左谏议大夫梁焘。

  梁焘的父亲是梁蒨,文彦博的门下老人。

  曾在贝州城下,跟着文彦博一起平定王则之乱。

  从此入了文彦博的眼,一路提拔。

  有着这些香火情在,梁焘当然也能在文彦博面前有说话的地方。

  文彦博听着梁焘的话,只闭着眼睛,道:“杨潜古为人如何,老夫并不知晓。”

  “但崔平叔,却是老夫门下故吏……其为人,老夫也算是了解的。”

  “仁祖当年,就曾以‘尽美’二字,赐予崔平叔,勉其为国效命!”

  这是事实。

  崔台符最初是跟着文彦博混的。

  崔台符改官的荐书之中,有一张就是文彦博给的。

  所以,文彦博是崔台符在官场的领路人。

  故此,这么多年来,尽管文彦博对崔台符一直态度冷淡。

  但每逢节庆,崔台符都会派人去洛阳(现在是汴京)给文彦博问安。

  而文彦博虽然一直冷处理,但也没有将崔台符派来的人赶出去。

  梁焘听着文彦博的话,低下头去,道:“当年的崔平叔是当年的崔平叔!”

  “太师难道忘了?”

  “熙宁年间的登州阿云案,崔平叔阿附王安石,扭曲刑统,流毒至今……”

  “下官听说,太师当年因此曾言:崔平叔,非吾门下故吏也!”

  当年的登州阿云案,最终演变成了大宋的刑讼大辩论。

  司马光、王安石各执一词。

  朝野内外,分别站队。

  崔台符就是站的王安石的队伍。

  最终,王安石靠着说动先帝,前后三次以天子权威,下达诏敕,修改法律,才战胜了司马光。

  这也是司马光和很多参与其中的旧党大臣最不服的地方——辩论就辩论!讨论就讨论!

  说不赢我了,你就请君权下场?而且一请就是三次!
  几个意思啊?

  不要脸!
  自然,输了的旧党,是越想越气。

  于是,就把气撒向了那些在登州阿云案中,站队王安石的人。

  很多最开始并不支持变法的人,就这样被赶到了王安石的队伍里。

  崔台符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事后,因站队王安石,而被文彦博公开宣布,革除门生资格,并收回对其的保举书。

  “而这些年来,崔平叔在朝,所造祸端,天人共鉴!”

  “其与权阉,狼狈为奸,为其诬罪、拷打、锻炼成狱者,数以百计!”梁焘说到这里,就有些激动了。

  “太师!”

  “若杨潜古、崔平叔,皆得回朝……我恐这元祐更化的善政,就要为这两个小人所毁坏了啊!”

  他越说越激动,以至于都有些口不择言了:“主上幼冲,虽圣哲聪慧……”

  “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嗯!”文彦博终于坐不住了,他坐起身来,看向梁焘,眼睛微微瞪起来。

  梁焘顿时意识到失言了,赶忙稽首:“下官失言,乞太师治罪!”

  文彦博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颤颤的起身,拿起放在太师椅边上的那把御赐的几杖,敲了敲梁焘身前的地面。

  几杖清脆的声音,既是警告,也是送客。

  “文六!”文彦博呼唤着文及甫。

  文及甫立刻进来:“大人……”

  “老夫乏了!”文彦博说道:“汝替老夫招待况之吧!”

  “诺!”

  梁焘也只能是拱手行礼,再拜送文彦博回内宅。

  目送着文彦博的背影,梁焘在心中摇摇头:“果然,太师已老朽!”

  “再无昔年锐气!”

  天子幼冲!

  这是事实,他难道说错了吗?

  是!
  梁焘也承认,如今的天子,虽然年少,但在治国用人上,已经成熟。

  更是聪哲圣明,千古罕见!
  但,商纣王、隋炀帝,难道就不聪明,不圣哲了?
  故此,天子越聪慧,他身边就越应该多放君子正人。

  并尽可能驱逐那些小人、奸佞!
  就像元丰八年,司马温公和左相申国公吕公著回朝后做的那样——皆以君子正人,充天子经筵。

  而现在呢?

  随着司马温公离世,天子身边的小人是越来越多了!

  先是沈括,然后是刑恕、王子韶。

  现在更是要召回杨汲、崔台符!

  这样下去,天子亲政后万一重演熙、丰变法事,天下苍生,如之奈何?
  可,他梁焘,只是一个小小的左谏议大夫。

  而且是新除的。

  人微言轻,就连御前也没说过几次话。

  在这个事情上,他是真的无能为力。

  文彦博老朽昏聩,是指望不上。

  “只能是去,张、冯两位元老面前劝说了……”他想着。

  ……

  文及甫送走梁焘,就来到了文彦博休息的客房。

  文彦博此时,正靠在坐褥上,手上拿着一卷手册。

  “大人……”文及甫来到他面前。

  “梁况之走了?”文彦博没有抬头,只是问道。

  “嗯!”

  “此人太急躁!”文彦博淡淡的评价着:“汝兄弟以后少与他来往,免得将来被牵连!”

  文及甫嗯了一声,在京城被老父亲敲打了两年,他现在已经学乖了。

  老父亲说什么,他就应什么!
  至于遵不遵守?

  那就看心情了!

  反正,大不了挨一顿骂。

  难不成,老父亲还能举着几杖打他不成?

  当然,文及甫心中也是有着疑问。

  “大人,缘何在此事上……”他欲言又止的看向文彦博。

  文彦博放下手里的书卷,笑了一声,答非所问的道:“吕晦叔前几日不是通知汝,本月丙申(15),遣人至开封府中,商议扑买抵当所的事情吗?”

  “汝可选好了,我文家要拿下哪一个抵当所?”

  文及甫虽然不懂文彦博,为何提起这个事情,但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回禀大人,儿子已经选好了。”

  “就选汴京新城东厢抵当所!”

  汴京城的厢坊制度,虽然已经崩溃。

  所有厢坊,除了汴京学府所在的靖安坊外,都是开放性的城区。

  但,整个城市,还是按照唐五代的城市布局,分为不同部分。

  而从去年,抵当所吞并在京诸寺的质库后,在韩绛领导下,开封府、店宅务等有司联手,已按照汴京城的不同区划,将抵当所分成了不同的分支。

  而汴京城的区划,分为内城、新城、新城外。

  其中内城,分左右两军,两军下又分设两厢,称为左右军第一、第二厢。

  新城则不按军分,而是按照方位,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区划。

  其中,东厢的规模最小。

  只辖了九个坊区!
  文彦博听着,眯起眼睛,问道:“说说看,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