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752章 君臣(1)(第2页)

  说到这里,赵煦就和个好好学生一样,看向吕公著,问道:“相公,朕难道做错了吗?”

  吕公著咽了咽口水。

  这个问题,他怎么回答,都好像不太对。

  错了吗?
  吕公著当然很想说错了。

  但吕家人伺候了几代赵官家。

  那里不晓得,赵官家们的心眼,都和针尖一般小。

  当今这位更是以爱记仇而闻名朝野内外。

  于是,他只好道:“陛下自是圣明……”

  “只是,陛下所见到的,只是吏部的告身文字……”

  “而告身文字,并不能真正讲清楚一个大臣的为人、私德与公德……”

  赵煦点点头:“也是!”

  “朕近来,常看吏部所藏大臣告身……尤其是那些先朝名臣,社稷功臣……”

  “譬如说,相公之兄,故赠太尉、宣徽南院使、东平郡开国公吕惠穆公(吕公弼)的告身、行状上的文字记述就很模糊,至少与皇考告知朕的的吕惠穆公事迹有极大出入!”

  “惠穆公一生,为国受曲,可谓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其告身、行状上,却遗漏了太多惠穆公的功绩!”

  吕公著听着,只觉脖子凉梭梭的,心中警钟狂鸣!

  因为,他能猜到,先帝到底和这位陛下都说了些什么?
  必然和熙宁变法的时候,他的长兄在朝中,暗地里和先帝打配合的那些事情有关。

  譬如说啊……

  当年王安石欲强推市易法的时候。

  他的长兄,联络内外君子,欲要在朝上对王安石发难。

  所有人众志成城,商议出了几乎完美无缺的对策。

  然后……

  然后,吕嘉问就偷了他长兄的手稿,送给了王安石,让王安石提前有了准备,得以在朝堂上,完美化解他长兄发动的攻势,让市易法顺利落地。

  此事,如今是人尽皆知的。

  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他长兄为什么要把他和其他人商量的对策,落到纸上,还白纸黑字,事无巨细的将所有部署,写的清清楚楚。

  他长兄当时可是枢密使!

  不可能连保密意识都没有!
  第二:即使他长兄将所有事情都写了下来。  
  那为什么不好好保护?

  反而要将之放到一个,随便什么吕家人都能接触到的地方。

  这不就是故意的,给人偷的吗?
  可别说,他长兄不知道吕嘉问是个什么人?

  那个时候,吕嘉问已经是王安石队伍里的了。

  而且,市易法就是吕嘉问在主推的。

  这两个疑问,连在一起,就指向了一个真相。

  这个真相就是,他长兄吕公弼当年在朝,是奉旨当的反对派。

  是和文彦博一样的角色!

  文彦博不干了后,接盘的就是他长兄吕公弼。

  这两人在朝,既是为了制衡王安石的变法派,防止一家独大。

  同时也是在给变法铺路。

  这是赵官家们用的非常熟练的掺沙子套路。

  通过这种套路,赵官家们得以掌握朝政,并根据需要做出取舍。

  而官家此刻将这个往事重提。

  其言下之意,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朕都知道!

  朕也心中有数!

  相公且自重!
  很礼貌,也很委婉的劝告。

  这就让吕公著有些坐蜡了。

  吕公著迟疑片刻,还是鼓足了勇气,继续道:“陛下圣明!”

  “臣的意思,就是如此!”

  “告身上聊聊百余字,实难说清楚一个大臣的功过……”

  “若陛下不弃,臣乞御前为陛下介绍一二,这两位大臣的过往,以佐陛下圣意定夺!”

  赵煦看到吕公著坚持,微微抿了抿嘴唇,吁出一口气,道:“那便请相公,为朕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