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763章 暴利的纺织业(第2页)

  在召回蔡确入京述职前,得先和蔡懋说清楚。

  免得人家空欢喜一场!
  同时,也得安抚好!

  不然,蔡确可能会闹小脾气,影响工作效率。

  “诺!”

  “另外,告知通见司,有章相公奏疏,立刻送到我这里来!”赵煦叮嘱着。

  算算时间,章惇应该已经接到了苏州的讣告,他的守制劄子,也应该在路上了。

  “臣谨遵德音!”

  ……

  送走石得一,赵煦慢慢的靠在坐褥上,嘴里嘟囔起来:“这张敦礼,倒是有些小聪明,可惜用错了地方!”

  不过,这大宋的驸马爷们,确实在捞钱方面个顶个的聪明!
  典型的就是太宗女婿、真庙妹夫柴宗庆。

  和柴宗庆比起来,赵煦的这位姑父在捞钱方面,就只是一个小卡拉米了。

  赵煦能容忍自己的亲戚们捞钱。

  皇亲国戚,捞点正常!
  关键,不能挡他的路!
  挡他的路,那就是和他做对!

  和皇权做对,等于藐视皇权!

  必将遭到来自皇权的强力回应!
  而石得一报告的另外一个事情,让赵煦开始期待。

  他知道的,目前太母车纺纱的效率,是过去手工的十几倍。

  在过去,织布最主要的成本,来自于人工。

  老的手摇纺纱车,即使是熟练工,一天最多也只能纺纱两斤到三斤。

  就这,还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结果。

  一般来说,一个妇女,用手来摇,一天下来,运气好一斤,运气不好十二三两,都很常见。

  所以,布帛的价值,才会如此坚挺。

  但现在,一台太母车,却可以轻轻松松的做到日产将好几斤的纱锭。

  而且产量非常稳定!

  这就是机器的优势所在!
  人,会累,要休息。

  但机器不会累,也不需要休息。

  无非坏了就修,修不好就报废,多大点事?

  绫锦院那边的作坊,在过去几个月的表现,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绫锦院,几乎就相当于一台印钞机。  
  每个月都能稳定的带来数万贯的收入(棉布不包括在内)。

  正是因为绫锦院这么赚钱,所以,这汴京城中的人,才会观望至今。

  简单的来说,就是怕铁拳砸到他们身上。

  却殊不知,赵煦在这个事情上,就是希望他们动起来。

  在赵煦看来,大宋有太多太多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

  旁的不说,作为丝绸大国,蚕丝的销路,居然会成为问题!这你敢信?

  与此同时,大宋还有着大片大片的市场,没有被开发利用。

  从南到北,有的是一件衣服传三代,人走衣还在的例子。

  这怎么能行?

  在现代留学十年的赵煦,每每只要想起,这大宋朝的亿兆黎庶,还没有穿上他卖的衣服,这心里就难受啊!

  而绫锦院,目前的规模和制度,在赵煦看来,已经差不多到顶了。

  再扩大,就肯定要变质。

  就要被权贵们趴在上面分肥。

  搞不好最后,人是多了几十倍,规模也百倍于现在,但利润却相差无几,甚至更少——类似的例子,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

  甚至于,在现代,就连私企一旦变大,也会变得官僚主义,人浮于事。

  现代社会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赵煦自然没有天真到,在这中古时代,可以靠着儒家士大夫们的道德操守解决——信这个,还不如相信读者老爷人均秦始皇,v50就可以封上将军呢!

  所以,就只有一条出路——让资本野蛮生长!

  让看不见的手,自动调配。

  这个选择或许很糟糕,但,却是如今唯一的解。

  ……

  李二虎看着被送到他面前的麻布,他轻轻弯腰,拿起其中一块,放在手上仔细端详、抚摸。

  李二虎自开了这作坊,出于谨慎,他不敢一开始就用蚕丝来纺纱,所以用的是很廉价的苎麻。

  苎麻布,是大宋最低廉的布料,也是普罗大众最常穿的衣服原料。

  一匹麻布汴京市价四百到四百五十文上下,百年来波动并不大。

  其原料,主要是从蜀地来的蜀麻。

  不过近来,京中多了许多来自广西、荆湖南路的苎麻。

  都是跟着从广西来的蔗糖一起入京的。

  算是蔗糖运输的搭头,同时也是作为一路上给宝贵的蔗糖遮风挡雨的遮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