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768章 利益分配(第3页)

汴京?

在他心中,只是临时首都罢了。

至于太宗?

他倒是真的将汴京,视作了自己的帝都,也不打算迁都。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无法也不能大兴土木——会被人骂死的。

而真庙?

他倒是想!

但……他把钱都用去修玉清昭应宫了……

而玉清昭应宫,最终在天雷的轰击下,被烧成白地。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仁庙哪里还敢扩建汴京城,大修宫室?

赵煦的父皇,也想重修汴京,扩建汴京。

元丰年间的汴京城外城重修工程,就持续了数年。

奈何,国家的资源,重点还是花在了西北。

留给重修丶扩建汴京的资源,少的可怜。

宋用臣,只能用那麽点可怜的财帛,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小修小补,聊以自慰。

这汴京城,就这样在数百年中,摇摇晃晃的用着这个臃肿丶畸形的模样走到了今天。

所以整个汴京城,无论内城丶新城还是新城外的厢坊,都是一个个拥挤丶畸形的模样。

像汉唐那样,星罗棋布,秩序井然的都城模样,是想也不要想的。

左右不对称,上下不相谐,才是汴京的真实模样。

像是汴京内城,左军第一厢有足足二十坊。

但,右军第一厢,就只有八坊了,第二厢更是乾脆只有两个坊——金顺丶寿昌。

到了新城,厢坊规模陡然变大。

最大的新城城西厢有二十六坊,哪怕最小的城东厢也有九坊,其他皆为二十坊。

最可怜的是新城外九厢,有四个厢都是孤零零的一个坊,剩下的五厢,也基本都是两个坊。

偏生,新城外九厢,是整个汴京如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平均每个坊,至少有一万人在其中居住。

还有大量入京的客商丶士人丶入京办事的低级文武官员混居。

所以,抵当所买扑,分区的名额给谁就成问题了。

赵煦托着下巴,想着:“这新城外九厢之抵当所,都得预留给各州郡的豪商代表!”

新城外九厢,没有城墙保护,官府管理也相对松弛。

各种人物鱼龙混杂,无数英雄好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这是一片热土,也是未来汴京城继续扩大的必由之所。

所以,预留给州郡豪商,即是保护他们,也是为了他们负责——树大招风,赚的多,容易惹人眼红。

“新城中,也得预留一两个抵当所,来团结东南与泉州丶明州丶广州!”

东南六路,是汴京城的粮食来源,同时也是财富源头。

在过去,这六路被历代赵官家是敲骨吸髓,盘剥殆尽。

所以怨气很大,所以和朝廷难免离心离德。

最终,被赵佶逼反,方腊起义,未尝不是六路的豪强丶地主们给赵官家的一点小小警告。

所以,东南六路在赵煦这里的统战价值直接是拉满的!

必须单独给他们在新城里选块地盘。

至于泉州丶明州丶广州这三个地方,是赵煦重点发展的对外经贸窗口。

自然,也是统战价值满满,必须得额外照顾。

所以……得让这三个港口城市,在汴京城有一个抵当所,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地方的土豪,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财富,拿到汴京城来。

也只有这样赵煦的强京城战略,才会有实际效果。

“便将新城城东厢,预留给福建丶泉州丶广州……”

这里是新城最小的一个厢,一共只有九坊。

如今还在发育的海商们,拿了此地,既不会太显眼,同时能表达朝廷对他们的重视。

“而新城城南厢则可以给东南六路预留……”

新城城南厢,有着一个重点区域——太学丶国子监丶武学丶律学丶算学,都在城南厢的龙津桥一带。

而东南六路,从古至今,乃至于现代。

都是以卷教育而闻名天下!

将此地预留给他们,能更好的拉拢丶团结这些地方上的豪强。

本章完